煤矿废弃地景观再生设计研究

来源 :四川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CDCB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煤炭产业为资源型城市和国家的工业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是工业时代中不可磨灭的印记。然而伴随着煤矿的开采,造成的资源枯竭、环境破坏、人地矛盾等问题日益加重,严重影响到矿区、城市及人类的长远发展。废弃矿区的再生迫在眉睫,这也是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重要举措。以往我国煤矿废弃地的改造方式主要局限于复绿、复垦、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导致了恢复后景观效果不佳,场地功能单一,没有有效促进区域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随着全国范围内矿山公园建设工作的开展,对煤矿废弃地的景观再生也引起新一轮的重视。但矿山公园的建设工作中,对场地生态重建、可持续发展及景观营造等方面的成果仍然不足,未能起到指导实践的作用。因此,现阶段应充分借助矿山公园建设的热潮,完善对煤矿废弃地再生设计的相关理论研究,并结合煤矿废弃地的环境现状,综合考虑多方面要素,挖掘和利用煤矿废弃地自身的资源价值,选择适宜场地的再生模式,营造景色宜人的矿区环境,才能使煤矿废弃地重新焕发活力。本文从国内外煤矿废弃地景观再生设计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入手,对煤矿废弃地的相关概念和景观再生设计相关的基础理论进行剖析。同时总结了国内外煤矿废弃地再利用的实践成果。并探究了煤矿废弃地在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美学、科学技术、环境层面的潜在价值,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煤矿废弃地资源的价值评价体系并归纳了煤矿废弃地的三类再生模式。基于以上理论的研究,本文以太原市白家庄煤矿废弃地为研究对象,通过白家庄煤矿的景观再生规划设计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区位交通、历史沿革、空间演变、资源价值、现状竖向、现状建筑、现状植被等方面对场地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出场地内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从地形、水体、建筑、植物、土壤、煤矸石山的处理、废弃物再利用以及场所精神的营造角度切入提出了白家庄煤矿废弃地景观再生设计的相关方法。利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方法将其规划设计为具有鲜明特色的集生态观光、科普教育、遗迹保护、休闲娱乐为一体的近郊生态修复样板区。在充分利用基址现有条件的情况下,通过规划设计将白家庄矿区规划为入口景观区、工业遗址区、生态湿地区、农业观光区、绿色山林区、花海景观区六个不同主题的功能区。以期为今后煤矿废弃地景观再生研究提供借鉴参考。
其他文献
由于人们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水性聚氨酯分散体越来越受重视。水性聚氨酯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弹性、黏结性、耐化学药品、耐久性能等,被广泛应用于涂料、塑料、纺织品和胶粘
山洪灾害防治是我国防洪减灾工作的难点和薄弱环节,历史上发生多次严重的山洪灾害,导致大量人员伤亡,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有效减少山洪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需开发一套
近年来,随着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在乡镇的进一步深化,东方市各乡镇政府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性现已得到了明显提高。但随着改革的持续推进,各乡镇政府在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建设与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