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互联网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公共服务电子化势在必行,公共服务部门也做了相关的努力,但是如何更加有效地提供高质量的电子公共服务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目前已有学者将供应链管理思想运用到电子公共服务当中,以期更加快速、有效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高质量的公共服务。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的分析和总结,发现目前学者们对于电子政务绩效、服务供应链都有深入相关研究,相对而言,对于如何评价电子公共服务供应链绩效的研究尚未成熟。所以本文在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关于电子公共服务、供应链管理等理论成果和电子政务绩效指标的研究现状之后,从制度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内部提升优化、外部绩效产出四个层次总结概括了指标体系,包括了共34项具体指标。在实证分析中,根据总结概括的指标体系,建立了相应的结构方程模型。在分析初步构建电子公共服务供应链绩效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针对每一项指标设计相应题项,形成调查问卷。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调研之后,对调研情况和样本特征进行简单阐述,在此基础上对收集到的数据运用统计软件SPSS19.0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信度分析和效度分析。信度分析上,本文构建的量表体系和调研得到的数据符合信度要求;但是在效度分析时,发现有一项指标不符合效度所要达到的指数要求,为符合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的要求,本文将不符合效度指数的指标删除之后再运用统计软件AMOS21.0对样本数据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通过完成一整套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流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进行了验证性因子分析,发现文章构建的指标体系各项指标拟合效果较为理想,能够最终确定电子公共服务供应链绩效指标体系,然后通过对路径系数的相应计算得出各项指标的权重值,完成指标体系构建的权重赋值工作。最终确定的指标体系依然是制度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内部提升优化、外部绩效产出四个层次,其中,制度建设层不包含二级指标,包括5项三级指标;基础设施建设层包含资金投入和网络性能两个二级指标,包括8项三级指标;内部提升优化层包含人力资源开发和内部流程优化两个二级指标,包括12项三级指标;外部绩效产出层面包含网站信息服务和用户参与两个二级指标,包括8项三级指标。在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形成最终的电子公共服务供应链绩效指标体系,以期进一步推动我国公共服务的电子化,为评价电子公共服务绩效提供理论依据,为我国公共服务的与时俱进的发展提供方向、思路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