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0年来,与“中国奇迹”创造过程始终相伴的是中国的贸易开放进程,即中国由开放之初的贸易小国转变成今天的世界贸易大国,乃至走向贸易强国。截至2008年,全国进出口总值为25616.3亿美元,同比增长17.8%,其中,出口14285.5亿美元,增长17.2%;进口11330.9亿美元,增长18.5%。对外开放带动了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弥补了国内资金的不足,使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也不断提高。然而,在对外开放进一步加大和改革步伐进一步加快之时,中国经济和社会面临着经济增长势头放慢、贸易规模增长放缓和贸易结构转换的历史阶段,劳动力就业问题再一次成为社会的重大难题。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在研究贸易对经济的影响时通常假定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完全竞争且各要素都具有充分的流动性,这意味着贸易不会影响总就业水平。然而在现实中,资源并非充分利用,劳动力市场存在着失业。在我国要素禀赋呈现劳动力资源仍然相对丰富而劳动力缺乏有效利用的背景下,深入研究我国对外贸易与劳动力就业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程度是非常必要的。在中国贸易体制不断改革的过程中,伴随着不同产业结构、贸易方式、商品结构和地区差异的贸易自由化,中国劳动力市场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就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首要问题之一,不同产业结构、贸易方式、商品结构和地区差异的贸易自由化分别对我国劳动力就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有多大影响,这是公众和政策研究者共同关心的话题。贸易自由化对就业的影响表现在,由于贸易的开放,使得进出口增加,出口的增加会带动有关产业就业的增长;进口的作用表现为综合的结果:一方面进口直接使得有关产业产出减少,从而减少就业,另一方面,进口的中间品会带动产出的增加从而增加就业,进口的资本货物如果用于更新改造,会使生产效率提高,就业减少,如果用于新建企业,则会带动就业的增长,因此进口对就业的影响是不确定的。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贸易自由化对我国就业的短期和长期影响。然后,通过模型检验了不同产业结构、贸易方式、商品结构和地区差异的贸易自由化对我国劳动力就业的特殊影响。最后给出了政策建议,以促进我国劳动力就业状况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