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衡:政治参与与政治控制机制关系的构建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weitao6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何社会都是在参与与控制二者关系的矛盾运动中生存和发展的。社会治理如何,就在于对上述问题的解决。在参与和控制之间,过分强调哪方面都是不可取的。其中一方超出一方而长期处于压倒性优势,都会使社会的正常发展受到危害。处理好政治参与和政治控制的关系,实现参与力量与控制机制二者均衡,将是一种有意义的探索。本论文以政治参与和政治控制为分析范畴,采用均衡研究方法,探求在政治运作过程中二者如何获得均衡。论文由绪论、正文四章和结束语三部分构成。主要内容如下:绪论,主要说明论文选题的缘由及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拟解决的问题。第一章,政治参与和政治控制的一般理论。结合中外学者已有的研究成果,详细阐述了政治参与的类型与方式、价值、功能、后果,论述了政治控制的涵义、构成要素、限度与范围、结构与方式。以此做铺垫,为下面的分析提供理论背景。第一章,政治参与与政治控制的关系模式。以“参与——控制”这一分析框架为基础,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上对政治参与与政治控制的关系模式作了深入的探讨,认为二者之间主要有三种关系模式,即“强参与——弱控制”,“弱参与——强控制”,“参与——控制”平衡。并指出“参与——控制”平衡是最佳模式。此外,还探讨了政治参与的控制方式、政治参与中进行政治控制的必要性。第三章,政治参与视角下传统政治近控制模式而临挑战。为分析哪些因素使得参与与控制的关系失去平衡,在这一章里剖析了传统控制模式的特点以及面临哪些挑战,这些挑战使得传统政治控制模式无法适应政治参与的变化,从而引出政治控制模式的转换与发展。第四章,树立新的政治参与观与新的政治控制观。在现代化过程中,为建构政治参与与政治控制关系的均衡模式,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就要对传统的口标模式进行必要的调整,积极主动地转型。这主要是从两个方向展开,一方面是将控制机制嵌入参与过程,另一方面是让参与者参与控制过程。这样,互相赋权,实现共治,建构一种能够发挥双方作用的关系模式。具体的路径和措施有:提高政治制度化水平,构建权限清晰的多元主体参与控制过程,使参与者成为控制中的力量之一,参与与控制地位的平等设定,建立利益均衡机制。结语,社会就是在参与与控制的不断博弈中前进的,必须建立二者的均衡机制。参与与控制均衡理论的核心就是要深入探讨二者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合作关系,强调一方不能离开另一方而单独发生作用。要通过各种手段使参与与控制协调发展,即实现有节制的参与和有限度的控制。尽管政治参与和政治控制这两个概念经常出现在政治学研究中,但是就二者关系进行系统探讨和分析的专著或论文比较少见。本论文尝试运用均衡分析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可以说是一种全新的尝试。不过文中对有些问题的探讨尚未能充分展开,一些观点和分析还存在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其他文献
近年来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各学科对分析化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分析对象越来越复杂,待检测组分含量越来越低。尽管目前仪器分析方法的大发展已经可以达到痕量甚至超痕量水
公民政治参与是民主政治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当今世界各国都把实现和扩大公民政治参与作为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目标。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将“管理民
采用中频磁控溅射和多弧辅助中频磁控溅射技术在硅片、不锈钢、高速钢以及硬质合金等基体材料上制备C3N4涂层和C3N4/TiN纳米复合涂层,系统研究了C3N4涂层和C3N4/TiN纳米复合涂层
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在很大程度上加强并改善了无形资产的披露状况,但与国际会计准则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今后,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建立健全、市场监管的逐步有序,我国会计准则与
本研究在较系统地分析了前人有关身体锻炼及自我和谐的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身体锻炼与自我和谐的四个假设,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
现代主义文学的巨擘詹姆斯·乔伊斯(1882-1941),在他的早期小说《青年艺术家的肖像》(简称《肖像》)及其原稿《斯蒂芬英雄》中流露了他的美学思想。在其创作早期,乔伊斯主要
淮安汽车北站作为淮安市的长途客运中心和客运枢纽管理中心,已成为当地的标志性建筑,实现了空、铁、公交多方式联运,带动了周边商业发展。
作为一种有效的工程措施,抗滑桩在边坡加固工程、滑坡地质灾害防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由于问题的复杂性,关于抗滑桩的工作机理、桩-土相互作用规律等问题并没有很好地解
作为环境管理的必要组成部分,环境管理绩效评价是对企业过去一段时间环境管理成果的评价,它不仅仅是企业环境管理工作的阶段性总结,更是对未来企业环境管理工作的指导。文章
本文分为引言,一、二、三章和结束语。在引言部分,本文阐明了选题的目的和意义,以及现阶段国内外对自由理论的研究动态和本文的创新之处。在第一部分,阐述了自由的基本概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