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Smo和Gli1在子宫内膜腺癌(Endometrial adenocarcinoma, EAC)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 EAC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FIGO2009年)及肌层侵润等临床生物学特征中的表达差异及意义。 方法:收集存档石蜡标本,根据组织学类型分为三组:正常增殖期子宫内膜组、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与子宫内膜腺癌组。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Smo蛋白、Gli1蛋白在三组中的表达情况。用 SPSS16.0软件对三组表达的差异进行卡方(χ2)检验,分析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并分析它们与子宫内膜腺癌的临床生物学特征的关系,用 Spearman相关分析统计两个因子之间在子宫内膜腺癌中的表达是否具有相关性。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Smo蛋白定位于胞浆,阳性表达呈棕黄色颗粒, Smo蛋白在子宫内膜腺癌中的表达高于其他两组,三组比较:χ2=18.407,P<0.05,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并且其与子宫内膜腺癌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肌层侵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与患者年龄无关(P>0.05)。Gli1蛋白定位于胞质,阳性表达为棕黄色颗粒,Gli1蛋白在子宫内膜腺癌中的表达高于其他两组。三组比较示:χ2=24.132,P<0.05,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并且其表达与子宫内膜腺癌中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肌层侵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年龄无关(P>0.05)。在子宫内膜腺癌中,应用 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 Smo和Gli1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s=0.679,P<0.05)。 结论:1. Smo在子宫内膜腺癌组中的表达高于在不典型增生组及正常增殖期子宫内膜组。Gli1在子宫内膜腺癌组中的表达也高于不典型增生组及正常增殖期子宫内膜组。 2. Smo和 Gli1蛋白在子宫内膜腺癌中的表达均与其病理分级、临床分期、肌层侵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而与年龄无关,提示 Smo与 Gli1可能参与子宫内膜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 3. Smo和 Gli1蛋白可能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中有相互协同作用,因此联合检测这两个因子可能对检测子宫内膜腺癌及其复发和预后提供验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