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回顾性分析2018-3至2019-12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肿瘤内科,使用紫杉醇脂质体联合卡铂静脉化疗的72名患者,299化疗例次,分析化疗间期及建立血常规随访群前后的查血常规频率、中性粒细胞减低程度、粒细胞刺激因子使用天数和剂量、中性粒细胞恢复情况,以及长效预防升白的作用。以期进一步了解此化疗方案的骨髓相关不良反应,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同时提高患者化疗间期的安全性,最大程度保证疗效。方法:通过查阅病历资料及临床化验、微信群随访等方式,收集使用TC方案化疗的患者相关资料。化疗药剂量:紫杉醇脂质体135-175mg/m2静脉点滴d1,卡铂AUC4-6静脉点滴d1。骨髓抑制分度参照CTCAE 5.0版本。结果:1、病例资料和临床特点:72名使用TC方案化疗的患者,年龄≥65岁者45.8%,<65岁者54.2%,男性52.8%,女性47.2%,肿瘤类型以NSCLC、妇科肿瘤为主,分别为55.5%、33.3%,治疗目的以一线为主占73.6%。全部299化疗例次,以1-4化疗周期为主,超过80%。2、建立血常规随访群前后查血情况对比,建群前159例次,间期查血的86例次占54.1%,间期未查血的73例次,占45.9%;建群后TC方案化疗的共140例次,间期查血的119例次占86.2%,未查血的21例次,占13.8%,建群后的查血率较前明显升高,查血例次的查血数目,建群前以1-2次为主建群后大部分患者可以做到3次以上。每周期平均查血次数由2.57例次,升高至4.02次。查血情况明显改善。3、对比化疗间期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减低情况,发现中性粒细胞减低率和减低程度均高于白细胞,所以将中性粒细胞作为评价粒系骨髓抑制的指标。TC方案化疗约80%患者出现CIN,且3-4度CIN发生率约为50%。建群后CIN总体发生率提高,但4度CIN的发生率减低。分析3-4度CIN短效G-CSF处理情况,建群后的处理率为84.9%,较建群前的42.9%明显提高。处理后的血常规复查情况对比,从总的复查率和3天内复查率来看,建群后较建群前均有一定的提高,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对比建群前后发生化疗延迟、减量、以及预防升白比例的对比,建群前后没有统计学差异,但从发生率数值来看,建群后化疗延迟率6.8%,低于建群前的9.5%,预防升白例次的比例,从建群前17.9%,升至21.4%,但仍需进一步加强指导和管理。4、筛选出未预防升白的化疗例次,绘制ANC变化曲线,可见曲线大致呈“U”型,ANC于d10最低,平均0.87*10~9/L。G-CSF使用大多集中在d8-16天,跨越粒细胞减低的最低范围。分析3-4度粒细胞减低的短效G-CSF使用天数,连续使用≤3天的例次占大多数,少部分连续使用4-6天,仅1例次连续使用7天。分析中性粒细胞恢复情况,仍有部分例次再发CIN,尤其以4度CIN为著,6例次再发CIN,其中5例次连续G-CSF天数≤3天,另外,7例次ANC未达正常值即停用G-CSF,存在使用天数不足的情况。分析G-CSF使用剂量,大多例次G-CSF使用≤5ug/kg,仅少部分例次≥5ug/kg,与指南推荐剂量相比,部分例次存在剂量不足问题。5、分析预防升白的作用,选取每周查血的例次进行分析,发现予预防例次的CIN发生率较未预防例次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尤其在3-4度CIN减低的发生率有明显改善,3度CIN对比15.4%:31.4%,P=0.007,4度CIN对比7.7%:41.2%,P=0.025,预防升白在降低CIN发生率方面有明显的作用。结论:1、化疗间期适当增加查血频率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掌握真正的骨髓抑制情况,TC方案化疗出现粒缺最低点发生于d10,平均0.87*10~9/L,应将监测重心放在第2周。2、TC方案CIN发生率约80%,3-4度CIN发生率超过50%。长效预防可以明显改善CIN的发生率。在部分例次中,存在G-CSF使用时间不足、提前停药、剂量不足问题,导致再发CIN比例较高。需对于G-CSF的使用进一步规范,同时根据患者情况,给予预防升白,降低CIN发生率。3、建立随访群后查血频率明显提高,有利于掌握化疗间期真正的骨髓抑制程度,3-4度CIN处理率提高,但化疗延迟、减量的比例未见明显下降,这是今后工作的重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