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疼痛共情是共情的表现形式之一,它是指个体对他人疼痛的感知、体验和情绪反应等,也就是对他人疼痛的“感同身受”。医生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工作中需要面对大量压力的情境,包括伤口、疾病甚至是死亡。日积月累的压力使得医生的共情付出了巨大代价。已有研究发现,医生疼痛共情的外在行为表现和内在认知加工机制已经发生了改变,具体表现为相对一般同龄个体,医生在面对疼痛刺激表现出更低的情绪唤醒和认知评价。在疼痛共情的加工中,个体关于疼痛的专业知识和既往疼痛曝光经验是影响疼痛共情的重要因素,而这可能是医生疼痛共情发生改变的重要原因。更重要的是,作为未来医生“预备军”的医学生,他们可能在其职业技能学习阶段中就已表现出共情能力改变的趋势,但目前对此现象关注却相对较少。此外,既往研究认为疼痛共情还会因疼痛刺激的重复暴露而出现个体层面的显著变化。随着疼痛刺激暴露数量及频率的增加,个体对疼痛刺激的情绪唤醒和认知评价都会改变,并且这种变化还可能受到已有知识经验的调节。对于医生或医学生来说,他们已有的专业知识和既往疼痛曝光经验是否会调节其在疼痛刺激暴露后的疼痛共情,目前仍不清楚。有鉴于此,本研究以从业多年的医生和具有短期实习经验的医学生为研究对象分别探讨,医生和医学生相较于各自对照组,疼痛暴露前后疼痛共情加工的时间进程差异。实验一采用2(组别:医生组vs成人控制组)×2(刺激类型:疼痛图片vs非疼痛图片)×2(测验阶段:前测vs后测)的混合设计。实验过程共包括五个阶段,依次是脑电前测、疼痛评定前测、重复暴露阶段、脑电后测和疼痛评定后测阶段。具体而言,在脑电测量阶段中,先呈现注视点,紧接着呈现疼痛刺激或非疼痛刺激,被试被要求仔细观看图片。在疼痛评定阶段,被试需要按照呈现刺激的疼痛强度进行九点评定。重复暴露阶段中的任务与脑电测量阶段中的任务相似,只是将任务刺激全部采用疼痛刺激。实验一结果显示,医生组和成人控制组在疼痛评价上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但是在脑电结果上发现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1)在反映早期注意资源和情绪共享的N110和N2成分上,医生组对疼痛刺激的N110和N2波幅都显著低于非疼痛刺激,而成人控制组则刚好相反;并且,医生组在疼痛刺激暴露后的N2波幅显著降低,而成人控制组则没有发生显著变化。(2)而在反映晚期疼痛共情认知与评价阶段的LPP成分上发现,疼痛刺激在疼痛刺激暴露前后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而非疼痛刺激在后测阶段的LPP波幅显著则高于前测阶段。实验二的实验设计和任务流程与实验一相同,但将研究对象替换为医学生组及其匹配的大学生对照组。该实验结果显示:(1)在N110成分上,没有观察到任何显著的主效应与交互作用;(2)在N2成分上,前测阶段时疼痛刺激的波幅显著高于后测阶段,而非疼痛刺激在重复刺激暴露前后没有显著差异;(3)而在LPP成分上,疼痛刺激在疼痛刺激暴露前后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而非疼痛刺激在后测阶段的LPP波幅显著则高于前测阶段。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1)医生群体在疼痛共情早期加工阶段中的疼痛感知和情绪共享上受到明显的抑制,并且在疼痛刺激暴露后能够迅速管控自身对疼痛刺激的情绪唤起和注意资源投入;(2)随着疼痛刺激的暴露,个体对非疼痛刺激的认知资源和认知评价显著增加;(3)具有短期临床实习经验的医学生,相较于其控制组,他们在疼痛共情的早期加工阶段与晚期评价加工阶段上都未出现明显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