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远隔效应是指经放射治疗后,非照射区域的肿瘤出现缩小甚至消失的临床现象。研究发现尽管多种肿瘤都能被放射治疗诱导远隔效应,但是临床案例发生少。远隔效应主要是由于放射治疗杀死了肿瘤细胞导致肿瘤原位疫苗的产生,从而刺激机体的免疫反应,激活的免疫细胞主要是CD8~+T细胞对远处的肿瘤细胞进行特异性杀伤导致了远隔效应的产生。由于不同机体或者肿瘤的基础免疫状况不同,以及免疫微环境的抑制作用,单纯的放射治疗不足以引起足够的免疫反应,最终表现为远隔效应的低发生率,低免疫诱导性是远隔效应低的分子基础。本论文研究目的是为了寻找产生远隔效应的因素以及影响远隔效应的因素,通过免疫佐剂的尝试试图改善免疫应答,优化远隔效应发生方案,探索放疗诱导远隔效应低与体内的低免疫致敏性的相关免疫机制。实验假设PD-1单克隆抗体联合PolyIC以及GMCSF会增加远隔效应的发生率,且使用地塞米松可能会抑制或抵消肿瘤免疫及远隔效应。方法:首先通过建立鼠源恶性黑色素瘤的双肿瘤模型,对C57BL/6小鼠荷瘤,比较各组瘤体体积变化、总生存期。运用流式细胞仪测定脾脏和肿瘤组织淋巴细胞中CD4~+T细胞、CD8~+T细胞、Treg含量,分别计算CD4~+T细胞与CD8~+T细胞、Treg与CD4~+T细胞的比值比较各组免疫应答情况。通过HE染色病理切片比较放射治疗后肺组织、脾脏损伤和肿瘤组织浸润情况。免疫荧光检测CD4~+T细胞与CD8~+T细胞在不同脏器表达情况,观察淋巴细胞浸润。结果:建立鼠源动物模型,在动物模型上验证了放射治疗的低免疫远隔有效性。发现单因素PolyIC对远隔效应不明显,但是PolyIC和已知的远隔效应增强剂GMCSF和PD-1单克隆抗体三者联合使用增强远隔效应的发生率且在给予放射治疗时产生。远隔效应的发生率与脾脏和肿瘤组织中浸润T细胞的CD4~+/CD8~+T细胞、Treg/CD4~+T细胞成负相关。地塞米松部分拮抗了免疫佐剂联用时上调的远隔效应。结论:本研究通过建立的动物模型在黑色素瘤细胞中验证远隔效应低与低免疫致敏性相关,通过多种免疫佐剂的尝试提高了免疫应答,同时地塞米松部分抑制了远隔效应的诱导性,本实验的意义是为未来免疫佐剂在提高远隔效应低状态的临床实验提供理论基础,为开展临床研究提供动物模型数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