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十七帖》是王羲之草书的代表作,历代书家对王字的学习,必经《十七帖》的环节。宋代黄伯思称其“书中龙”,从而更加奠定了《十七帖》之不可动摇的地位,影响至今。也是从宋代开始,《十七帖》的拓本种类繁多,而今我们所能见到的拓本均为宋拓,可是这些拓本却已不是王羲之的本来面目,不仅所据母本是临摹或复制本,拓本本身也经历了多重工序的加工。《远宦帖》是《十七帖》中唯一具有唐代勾摹本的帖目,因此本文将《远宦帖》摹本中的点画形态、笔势衔接、虚实变化、章法布局等方面与其刻本进行比堪,以此为切入点,发现《十七帖》这一传世经典存在诸多问题,并对历代《十七帖》临写本进行比照分析,发现刻帖、拓本在流传过程中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纵观宋、元、明、清对《十七帖》的学习,拓本本身存在的问题,影响了历朝历代对《十七帖》的取法,而各个时期特有的书风,也掩盖了《十七帖》本来的面貌,使他们的学习出现了一定偏差,由此引起人们对拓本学习的反思。另外,余论中又提出书仪制度影响尺牍书写的观点,以及对部分《十七帖》帖目进行章法重组的设想。但由于学识、眼界、精力有限,对《十七帖》章法的质疑仅是推论,并仅由书写角度提出,这是否可作为魏晋尺牍刻帖研究的辅助手段,还需要商榷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