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香蕉作为我国重要的热区经济果树之一,因大量施用化肥造成蕉园土壤酸化、病虫害加剧、质量下降等问题,其中蕉园土壤酸化问题逐渐凸显,制约我国香蕉产业的发展。基于此,本研究采用沙培试验,以营养液p H值为单因素,分别设置营养液p H值为3.5、4.5、5.5、6.5、7.5,共5个处理,通过在30d、60d、90d的测定及采样分析,研究p H值对香蕉生长、光合作用、生理特性、物质累积与分配等动态影响,阶段性、系统性地分析香蕉苗期对不同p H值的响应,为土壤酸化条件下香蕉苗期的生长调节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0-30 d、30-60d、60-90d时,香蕉苗期株高、茎粗、新生叶总面积、增长量均呈现“慢-慢-快”,即60-90d各指标增长速度最快;各处理根系体积、壮苗株数在30d、60d、90d时也随着试验时间推移均显著增加,90d时平均分别为185.76cm3、20.48。三次测定时,各处理株高增长量、新生叶片数、根体积、根冠比随着p H值的增大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p H 5.5处理香蕉苗株高长量、茎粗增长量、新生叶片数、新生总叶面积、根体积、根冠比和壮苗指数均较优,p H 3.5和p H 7.5处理各项生长指标受到抑制。(2)随着p H值的增大,各处理叶绿素含量、蒸腾速率30d、60d时均先升高后降低,90d时叶绿素含量无明显规律、蒸腾速率则升高;净光合速率在30d、60d、90d时均先升高后降低。三次采样各处理间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均以p H 5.5处理最大,分别为1.81 mg/g、8.16μmol/m~2/s,2.18 mg/g、17.09μmol/m~2/s,2.32 mg/g、18.00μmol/m~2/s,以p H 3.5处理或p H 7.5处理较低;各处理气孔导度、胞间二氧化碳浓度、水分利用效率随着p H值的增大变化均无规律,且均分别以p H 4.5处理、p H 6.5处理与p H 7.5处理、p H 5.5处理,平均分别为2.92μmol/m~2/s、3.56μmol/m~2/s、4.46μmol/m~2/s值最大。(3)各处理可溶性糖含量、过氧化物酶活性、超氧化物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和根活力随着试验时间推移逐渐提高,其中,60d时可溶性糖含量、过氧化物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较30d时提高幅度较大,分别平均提高56.65%、29.53%和50.99%。随着p H值增大,各处理可溶性糖含量30d、60d、90d均先升高后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30d、90d时均也先升高后降低。三次采样结果表明,可溶性糖含量与根活力均以p H 5.5处理最高,分别为15.31mg/g与77.24 mg/g/h、22.37mg/g与82.58 mg/g/h、30.90mg/g与91.37 mg/g/h;过氧化物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则均以p H 6.5处理显著最高,p H 3.5处理均显著最低。(4)三次采样结果表明,各处理整株、根茎叶的干物质和养分累积量随着试验时间推移均显著提高,随着p H值增大也均先升高后降低;其中,90d时整株干物质、氮累积量较60d时平均分别增加41.10 g/株和0.884g/株。30d、60d、90d时,香蕉苗期各处理各部位干物质及养分累积量均表现为叶>茎>根,根部氮磷钾累积量占整株养分累积量比例持续上升;整株及各部位养分累积量均以钾最高,氮次之,磷最少。各处理间整株和根茎叶干物质、养分累积量在三次采样时均以p H 5.5处理最高、以p H 3.5处理最低,其中,p H 5.5处理在90d时氮磷钾养分累积量分别为2.048g/株、0.713g/株、4.232g/株。综上可知,营养液p H值对香蕉苗期生长指标、光合作用、生理特性及物质累积随着试验时间的推移均逐渐增加,大部分指标随着p H值增大先升高后降低。整体而言,相同采样时间,各处理间指标差异以p H 5.5处理表现最优,p H 3.5处理表现最差,香蕉苗更适宜生长在弱酸性环境下,对强酸较为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