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多数灵长类营群居生活,这是动物对外部生态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群居生活对个体成员来说利于发现食物和抵御天敌,但同时也带来了空间、食物、配偶等方面的竞争。群体内的竞争关系和伙伴关系形成了不同的社会结构和理毛投资策略,而等级结构和理毛投资的特点是衡量不同社会结构的重要指标。等级结构稳定性和理毛投资平等性是衡量群体稳定性与凝聚力的重要依据。
本研究在猴群自由活动下,准确识别黄山短尾猴YA1群和YA2群所有个体,于2011年9月至2011年12月(交配季节)和2012年2月至2012年5月(非交配季节)对两群中总共32只成年雄性、雌性进行跟踪观察,采用目标动物取样法(Focal animal sampling)和全事件记录法(All occurences recording)进行观察记录,通过等级结构稳定性和理毛投资平等性两方面,研究探讨了短尾猴如何通过行为策略维持群体稳定性。主要结果如下:
1.黄山短尾猴雄性等级结构稳定性。基于胜负比例和矢量优势指数,通过攻击——屈服频率、社会顺位和等级梯度三个量化指标,衡量等级结构及其稳定性。两群雄性间攻击——屈服频率、社会顺位和等级梯度均无季节性变化(P>0.05)。
2.黄山短尾猴雌性等级结构稳定性。基于胜负比例和矢量优势指数,通过攻击——屈服频率、社会顺位和等级梯度三个量化指标,衡量等级结构及其稳定性。两群雌性间攻击——屈服频率、社会顺位和等级梯度均无季节性变化(P>0.05)。
3.基于胜负比例和矢量优势指数下DS聚类分析,雄性依次分为等级Ⅰ、等级Ⅱ、等级Ⅲ和等级Ⅳ。交配季节,YA1群成员分为等级Ⅰ(TG和ZL)和等级Ⅱ(GS和BT),YA2群成员分为等级Ⅰ(LY)、等级Ⅱ(BL、SX和CBG)、等级Ⅲ(DC和HG)和等级Ⅳ(YZ、ST和BY);非交配季节,YA1群成员分为等级Ⅰ(TG)、等级Ⅱ(ZL和GS)和等级Ⅲ(BT),YA2群成员分为等级Ⅰ(LY和BL)、等级Ⅱ(SX、CBG和DC)、等级Ⅲ(HG和YZ)和等级Ⅳ(ST和BY)。
4.基于胜负比例和矢量优势指数下DS聚类分析,雌性依次分为等级Ⅰ、等级Ⅱ、等级Ⅲ和等级Ⅳ。交配季节,YA1群成员分为等级Ⅰ(TR)、等级Ⅱ(YZ和TT)、等级Ⅲ(HHU、YH和YM)和等级Ⅳ(TH和HH),YA2群成员分为等级Ⅰ(HON)、等级Ⅱ(HM、HT、HPG和BLN)、等级Ⅲ(HHA、GZ、HMG和HZ)和等级Ⅳ(LAN和HY);非交配季节,YA1群成员分为等级Ⅰ(TR和HHU)、等级Ⅱ(YZ)、等级Ⅲ(TT、YH和YM)和等级Ⅳ(TH和HH),YA2群成员分为等级Ⅰ(HON)、等级Ⅱ(HHA、GZ、HPG和BLN)、等级Ⅲ(HM、HMG和BLN)和等级Ⅳ(HZ、LAN和HY)。
5.黄山短尾猴雄性间理毛投资“平等”。交配季节,两群等级水平理毛频率和理毛时长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个体水平理毛投资与理毛回报显著性正相关(P<0.05);非交配季节,两群等级水平理毛频率和理毛时长也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个体水平理毛投资与理毛回报也显著性正相关(P<0.05)。
6.黄山短尾猴雌性间理毛投资“平等”。交配季节,两群等级水平理毛频率和理毛时长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个体水平理毛投资与理毛回报显著性正相关(P<0.05);非交配季节,两群等级水平理毛频率和理毛时长也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个体水平理毛投资与理毛回报也显著性正相关(P<0.05)。
本研究表明,自由活动下黄山短尾猴群体中雄性、雌性内部均存在稳定的等级结构,支持了前期关于等级结构稳定性的定性判断;雄性、雌性平等的理毛投资策略支持了生物市场中“互利互惠”理论。可能解释了短尾猴为什么能够保持长期稳定的群体生活。
本研究在国内首次运用数理方法获取等级结构,并通过DS聚类分析,科学地划分社会等级,为非人灵长类动物的等级结构研究以及等级划分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佐证,并为后期关于等级对于灵长类行为影响的研究提供了基础性材料。同时,通过对等级结构和理毛投资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揭示社群动物中维持群体稳定性的行为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