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日益深化,国与国之间在经济、政治、科技等方面的跨文化交流也臻趋频繁。但是地理环境和历史渊源的差异性,令各国形成了自己固有的文化背景,所以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社会规范、语用规则等因素,成为跨文化交际的潜在障碍,可能会降低沟通效率,造成误解甚至文化冲突。跨文化交际学作为一门独立的边缘学科,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并引起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广告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社会上的任何变化都会在广告中有所体现。作为广告核心的广告语,则是特殊的语言现象,也是现代语言中新词、流行话语的重要来源。广告语不仅拥有鲜明的语言特色,还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包括一个国家或民族在科学知识、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价值观等方面的沉淀。同样,思想观念、道德文化、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也必然会对广告语产生影响。广告语作为一种交际语言,不仅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还是跨文化交际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而广告翻译,同其他类型的翻译一样,也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广告翻译离不开对广告语的研究,不同的语言特点和文化差异都对广告翻译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近年来中俄两国关系不断加深,经贸合作迅速发展,广告成为沟通双方的桥梁,起到的作用不可小觑。然而,文化、宗教、民族习俗的差异却时常造成障碍,影响人们对广告语的理解,进而出现误译。为使本国广告语在跨文化交际中引起受众国读者的共鸣,达到商业目的,必须对比研究两国广告语的语言文化异同,分析这些差异性对广告翻译的影响,探讨恰当的翻译方法和策略。因而,中俄两国的语言研究者都对此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国内对广告的研究起源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侧重于广告策略、创意、市场调查与受众心理等方面的研究;二是侧重于语言本身,从微观角度进行研究,如语音、词汇、句法以及修辞等,论证了广告语言在促销产品中所起到的作用。这一时期也出现了大量研究著作,有《广告语言分析》(徐玉敏、宫日英,1988),《广告语言》(林乐腾,1992),《广告语言研究》(漕运耘,1992)等。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广告的研究视角扩展到了更多的领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广告心理——广告人对消费行为的心理把握》(马谋超,1997),《广告文化学》(李建立,1998),《广告诉求的心理基础与语言策略》(徐星,2002),《俄语广告中的先例文本》(张晶,2003)等等。然而不难看出,这些研究的角度大多集中在语言学层面上。尽管我国学者对广告的研究开始深化,但对两国广告语言的对比研究则相对缺乏,只有少数文章涉及到了对俄汉两国广告语言特点的对比分析,如王晓焕的《中俄电视广告语言对比研究》,而在跨文化交际背景下研究俄汉广告语的语言文化特点及翻译的文章则不多见。#12总体来说,中俄两国学者们从社会语言学、心理学、语言文化学、语用学等不同角度出发,对广告语的性质和特点进行了深入研究。但值得注意的是,与其他传统学科相比,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广告语仍属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其理论体系尚存在着很多不足,尤其是广告语翻译的研究还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这正是本文选题的现实意义所在。此外,从跨文化交际视角下对俄汉广告语的语言和文化异同进行对比分析,这种形式也比较少见,对于文化背景相差甚远的交际双方进行有效的言语交际活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以更好地实现广告在当今社会和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本文旨在通过对比分析俄汉广告语的语言特点和文化内涵,探讨恰当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以减少两国在跨文化交际中对广告的理解误差,使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加深刻地了解和认识两国的广告现象,避免文化冲突,加深对俄汉广告创作及其翻译的全面认识,从而创作、翻译出更多的优秀广告作品,树立品牌效应,更好地实现广告的功能。本文的创新点在于,对广告翻译的研究设定在对比俄汉广告语的语言和文化异同这一范围内,并将翻译也作为对比研究的手段之一。本文对俄汉广告语的研究者和使用者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有助于他们进一步了解俄汉广告语的语言文化特点,探索广告翻译的技巧和方法,从而提高广告所产生的经济效应。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为系统分类、例证分析和归纳总结。首先从整体上阐述了广告语的相关理论,对广告的类型、特点进行了系统分类,论述了中俄两国广告的发展历程。其次分别从语言和文化两种角度,通过大量实例分析俄汉广告语的异同。最后通过对所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总结,归纳出本文结论。本文主要内容分为四个章节和结语。第一章为理论综述,是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和依据。叙述了广告的定义、分类和创作原则,梳理了中俄两国广告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在跨文化交际视角下对比研究俄汉广告语及其翻译的现实意义。并对跨文化交际和翻译的关系予以阐述,包括跨文化交际的定义和内容、翻译的本质和定义以及跨文化交际与广告翻译的关系。第二章主要从语言角度对比俄汉广告语的异同,并以实例对广告翻译技巧进行了分析研究。在语音方面,俄汉广告语都采用押韵、叠音、谐音的手段,但叠音所具有的感情色彩却各不相同。在词汇方面,俄汉广告语中均存在使用外来词、缩略词的现象。在修辞方面,俄汉广告语都大量运用明喻、隐喻、双关、对比等手段。第三章主要从文化角度对比俄汉广告语所反映的民族文化内涵的异同,分析了文化差异性对广告翻译的影响。首先阐述了中俄两国广告语中的民族文化现象具有的共性,如利用名人效应、与传统文艺形式及外来文化相结合等等;其次运用例证分析方法对比两国广告语在民族文化方面的差异性,如文化心理、思维方式、审美观点、价值观念等,并且具体分析文化差异性对广告翻译的影响。第四章探讨跨文化交际背景下俄汉广告翻译所存在的问题,以及翻译策略和方法。俄汉广告在遭遇文化冲突的同时,也呈现出国际化的趋势,逐渐成为实现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工具。这给研究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深入研究俄汉广告语的语言、文化特点,进一步探讨广告翻译策略和手段,有效地解决在广告创作及翻译中所面临的文化冲突问题,使广告得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为两国贸易发展助一臂之力。最后为结语部分,对全文论述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并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