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侧重课堂与意义侧重课堂中的话轮对比:基于会话分析的研究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999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近几年来英语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外语课堂的互动模式和现实状况越来越受到关注。在这种背景下,课堂话语分析的理论对于观察语言课堂的有效作用得到了越来越大的体现,同时,分析的广度和深度在不断的延伸。话轮作为会话体系中的基本构成模式,虽然其准确定义尚无定论,但也存在着比较一致的观点:话轮的语言单位由任意三种不同长度的话语单位组成,分别是单词、短语、句子;话轮既指要说话的人在会话过程中的某一时刻所获得的说话机会; 又包含说话人在所获机会中所说的话语。由于英语教学中不同教学目的导致的课堂互动的差异特点,以语言形式为侧重点的课堂(FOC)与以文本意义为侧重点的课堂(MOC)在话轮分配、话轮转换、话轮结构及学生话轮语言特征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认识这些差异及其特点,对于外语课堂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作为一项基于课堂的研究,本项研究旨在通过部分对话轮的量的统计,来发掘不同课型中话轮差异之处,从而运用课堂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来挖掘隐含其中的中学外语课堂不同课型的话轮特点。具体探究的问题包括:教师话轮与学生话轮在FOC与MOC 课堂中的数量差异和原因;两类课堂中学生话轮的语言构成有特点及句子话轮的输出特点;两类课堂中教师话轮分配和学生话轮接替在数量上的差异以及教师以提问形式分配的话轮对学生的接替行为的影响;两类课堂中话轮的宏观结构和微观的话轮设计的对比特征。   从已有的课堂转写资料中选取的部分具有代表性的课堂语料构成了本项研究的研究数据。在课堂互动理论、二语习得理论及会话分析理论的分析框架下对数据进行分析,并遵循质性研究的研究原则,得出以下结论:   1.在FOC 课堂中,教师话轮数量与学生话轮数量相差很小,说明师生有相对均等的发言机会,教师一言堂现象很少;在MOC 课堂中,教师话轮数量与学生话轮数量差异较明显,原因主要在于该类课堂中教师指示性话语较多。   2.在FOC 课堂中,学生的句子话轮主要来源于对新词汇新表达方式的造句;在MOC 课堂中,学生的句子话轮主要来源于回答基于课文信息的提问。   3.在两类课堂中,个人恳请均是学生获取话轮的主要途径。FOC 课堂中教师侧重学生话轮的语言形式及引导过程,MOC 课堂中教师侧重学生话轮的意义表达及引导过程。   4. FOC 课堂中,IRF的话轮结构占主导,MOC 课堂中的话轮结构则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在FOC 课堂中,教师在设计话轮时主要关注如何通过教师话轮引出学生对语言形式的正确表达,MOC 课堂中,教师的话轮设计更侧重于如何引出主题并使该主题顺利进展。   以上研究结果说明在课堂教学中,不同课堂中的教学关注点会导致师生不同的话轮特点,同时,要良好的完成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师需要在课堂话轮分配、话轮结构、话轮设计方面作不同的考虑,并能够据此调整语言输入、修正任务设置以符合学习者的发展水平和要求。
其他文献
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杰拉德是美国文学史上最负盛名的作家之一,1925年他发表了《了不起的盖茨比》这一堪称其里程碑式的杰作。小说描述了主人公盖茨比对旧恋人黛西的执着追
约翰·高尔斯华绥是二十世纪英国文坛上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戏剧家。他一生共创作了55部作品。《福尔赛世家》以福尔赛这个大家庭的变化为线索刻画了英国十九世纪末到
在翻译各要素的划分中,“译者”是一个必不可缺的要素。翻译活动始于译者、终于译者,译者是翻译的实施者和决定者。我们暂且不说机器翻译是否可能代替译者,就算足其智能性能
到目前为止,儿童本位(children-orientation)是现阶段研究儿童翻译文学的翻译标准,能满足儿童阅读水平和欣赏趣味的译本才被认为是好译本。   根据翻译目的论,翻译目的决定译文
“体”起源于斯拉夫语言的一个动词范畴,直到19世纪初才有学者开始对英语“体”进行研究。英语动词中也有“体”。这一观点在20世纪70年代得到普遍认同之后,学术界对英语动词的
本文主要从中国孔子的“仁”学入手,结合海明威的四部主要作品《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和《老人与海》,分析其中的逐渐体现的“仁”学精神。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