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近几年来英语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外语课堂的互动模式和现实状况越来越受到关注。在这种背景下,课堂话语分析的理论对于观察语言课堂的有效作用得到了越来越大的体现,同时,分析的广度和深度在不断的延伸。话轮作为会话体系中的基本构成模式,虽然其准确定义尚无定论,但也存在着比较一致的观点:话轮的语言单位由任意三种不同长度的话语单位组成,分别是单词、短语、句子;话轮既指要说话的人在会话过程中的某一时刻所获得的说话机会; 又包含说话人在所获机会中所说的话语。由于英语教学中不同教学目的导致的课堂互动的差异特点,以语言形式为侧重点的课堂(FOC)与以文本意义为侧重点的课堂(MOC)在话轮分配、话轮转换、话轮结构及学生话轮语言特征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认识这些差异及其特点,对于外语课堂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作为一项基于课堂的研究,本项研究旨在通过部分对话轮的量的统计,来发掘不同课型中话轮差异之处,从而运用课堂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来挖掘隐含其中的中学外语课堂不同课型的话轮特点。具体探究的问题包括:教师话轮与学生话轮在FOC与MOC 课堂中的数量差异和原因;两类课堂中学生话轮的语言构成有特点及句子话轮的输出特点;两类课堂中教师话轮分配和学生话轮接替在数量上的差异以及教师以提问形式分配的话轮对学生的接替行为的影响;两类课堂中话轮的宏观结构和微观的话轮设计的对比特征。
从已有的课堂转写资料中选取的部分具有代表性的课堂语料构成了本项研究的研究数据。在课堂互动理论、二语习得理论及会话分析理论的分析框架下对数据进行分析,并遵循质性研究的研究原则,得出以下结论:
1.在FOC 课堂中,教师话轮数量与学生话轮数量相差很小,说明师生有相对均等的发言机会,教师一言堂现象很少;在MOC 课堂中,教师话轮数量与学生话轮数量差异较明显,原因主要在于该类课堂中教师指示性话语较多。
2.在FOC 课堂中,学生的句子话轮主要来源于对新词汇新表达方式的造句;在MOC 课堂中,学生的句子话轮主要来源于回答基于课文信息的提问。
3.在两类课堂中,个人恳请均是学生获取话轮的主要途径。FOC 课堂中教师侧重学生话轮的语言形式及引导过程,MOC 课堂中教师侧重学生话轮的意义表达及引导过程。
4. FOC 课堂中,IRF的话轮结构占主导,MOC 课堂中的话轮结构则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在FOC 课堂中,教师在设计话轮时主要关注如何通过教师话轮引出学生对语言形式的正确表达,MOC 课堂中,教师的话轮设计更侧重于如何引出主题并使该主题顺利进展。
以上研究结果说明在课堂教学中,不同课堂中的教学关注点会导致师生不同的话轮特点,同时,要良好的完成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师需要在课堂话轮分配、话轮结构、话轮设计方面作不同的考虑,并能够据此调整语言输入、修正任务设置以符合学习者的发展水平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