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福建省2013年至2018年外环境标本进行监测,分析我省禽流感病毒各亚型在环境中的分布情况;获得福建省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和外环境H7N9禽流感病毒的基因序列,进行H7N9禽流感病毒的基因进化及溯源分析,并结合我省及周边地区人感染禽流感疫情,建立福建省人感染禽流感风险预警机制,为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福建省流感/人禽流感监测系统、禽流感环境监测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中的数据,应用Excel2010进行汇总、整理。采用SPSS20.0进行卡方检验,对福建省2013年1月-2018年9月外环境禽流感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并探究我省外环境H7亚型禽流感病毒与人感染H7N9禽流感是否存在相关性。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所测得的H7N9禽流感病毒全基因序列进行拼接、比对。通过全球共享禽流感数据倡议组织(GISAID)数据库和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NCBI),下载2013-2018年来自长三角、珠三角的H7N9禽流感病毒全基因序列。利用邻位相接法(Neighbor-Joining)构建H7N9病毒基因进化树(Boostrap=1000)。在此基础之上,利用软件BioEdit中Clustal W程序对我省获得的毒株作核苷酸同源性计算。结果:1.福建省外环境禽流感病毒流行分布特点(1)2013年1月-2018年9月福建省共采集5548份外环境标本,其中共检出甲型流感病毒阳性标本1815份,甲型阳性率为32.71%。2017年1月阳性率最高,为71.59%;2013年5月最低,未检出。从不同季度来看,一、四季度阳性率最高,第二、三季度最低。四个季度甲型流感病毒阳性率有统计学差异(χ~2=67.299,P<0.001)。(2)在福建省设立的6个监测哨点均有检出甲型阳性标本,厦门检出的阳性率最高为56.10%,漳州最低为5.01%。6个监测哨点的外环境标本阳性率有统计学差异(χ~2=613.903,P<0.001)。(3)城乡活禽市场外环境标本甲型流感病毒阳性率最高为40.43%,其余三类主要的监测场所家禽屠宰加工厂、家禽散养户集中的地区、家禽规模养殖场甲型流感病毒检出率分别为12.03%、6.09%、0.36%。监测场所甲型流感病毒阳性率有统计学差异(χ~2=537.263,P<0.001),其中城乡活禽市场的阳性率高于其他监测场所(P<0.05)。(4)在不同类型的标本中,清洗禽类污水标本阳性率最高,为39.05%;其次是禽肉案板表面的擦拭标本为36.36%、笼具表面擦拭标本33.05%、禽类饮水标本32.26%和粪便标本29.32%。不同类型标本的甲型流感病毒阳性率有统计学差异(χ~2=28.836,P<0.001),其中,清洗禽类的污水、禽肉案板表面擦拭标本的阳性率明显高于粪便标本(P<0.05)。2.外环境禽流感病毒与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的相关性福建省外环境H7亚型与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数在时间分布上具有相关性(Spearman系数=0.858,P<0.001)。3.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福建省人感染H7N9禽流感毒株的8个基因片段与从禽类中分离出的毒株的同源性较高,均在96.27%以上,且HA、NA基因进化相对稳定。8个基因片段间的同源性具有统计学差异(F=333.98,P<0.001)。4.遗传进化分析显示,福建省的HA、NA都大致依照年份分支成簇,独立成支。且从H7N9禽源流感毒株和人感染H7N9禽流感毒株每年都处于同一分支中,亲缘性高。福建省分离的H7N9毒株主要来源于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结论:(1)在福建省外环境中,禽流感病毒的污染较为普遍,尤以城乡活禽市场为重,且外环境禽流感污染存在季节性差异。因此,禽流感防控工作必须根据不同场所、不同的季节有的放矢。(2)外环境禽流感污染与人感染禽流感存在相关性,H7N9禽流感病毒自禽类宿主体内排出,存在于外环境中,继而感染人。因此对禽类进行预防接种是控制外环境污染和人间病例的重点。(3)H7N9禽流感病毒存在跨地域传播。目前从福建省分离到的H7N9禽流感病毒与邻近省份的病毒基因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因此,农业部门应加强跨地域禽流感运输、销售的监管;病毒基因变异不大,有利于当前的疫苗保持较高的免疫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