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菜夜蛾中肠免疫防御粘质沙雷氏菌PS-1的转录组学分析

来源 :华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erda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昆虫中肠是一个复杂的环境,不仅是昆虫消化的重要场所,也是昆虫防御细菌等病原物的第一道防线。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PS-1,是一类具有高效致病能力的革兰氏阴性菌,通过昆虫口器进入昆虫肠道,可感染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等多种农业害虫,但甜菜夜蛾中肠免疫PS-1的分子机制不清楚。为阐述甜菜夜蛾S.exigua中肠对PS-1免疫的分子机制,本研究在测定PS-1对甜菜夜蛾幼虫毒力和影响中肠形态变化的基础上,测定了PS-1侵染后不同时间点的甜菜夜蛾S.exigua中肠的转录组,筛选了甜菜夜蛾S.exigua中肠免疫PS-1的相关差异基因,q RT-PCR检测了相关基因的表达趋势;q RT-PCR结合RNAi筛选并鉴定了甜菜夜蛾S.exigua中肠免疫PS-1的关键效应因子,结果为今后研究甜菜夜蛾中肠免疫病原微生物的分子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为探究粘质沙雷氏菌对甜菜夜蛾S.exigua的侵染效果,本研究对甜菜夜蛾4龄幼虫添食不同浓度的PS-1,统计不同浓度PS-1在不同时间对甜菜夜蛾的致死率。SPSS分析表明,在24 h,48 h,72 h,PS-1对S.exigua的LC50分别为5.7×108、2.3×108、7.6×107CFU/ml。利用1×108 CFU/ml浓度的PS-1侵染S.exigua四龄幼虫,分别解剖侵染后24 h,48 h,72 h中肠,制备石蜡切片,电镜分析发现,PS-1菌株能够破坏甜菜夜蛾幼虫中肠肠壁细胞,使肠壁细胞结构变形,出现不规则的囊状突起,围食膜脱离肠壁细胞,细胞后期不完整甚至脱落,表明PS-1可破坏甜菜夜蛾中肠围食膜,达到继续侵染致死甜菜夜蛾幼虫。为探讨中肠免疫粘质沙雷氏菌PS-1的分子机制,利用1×108 CFU/ml浓度的PS-1侵染S.exigua,分别解剖侵染后1 d、2 d、3 d中肠,以健康甜菜夜蛾为对照,RNA-Seq分别测定其转录组,将获得转录结果分为CK1-1d、CK2-2d和CK3-3d三个对比组进行两两比较,根据限定条件筛选了差异表达基因。CK1-1d对比组上调的差异表达基因数为473个,下调的差异表达基因数为939个;CK2-2d对比组,上调的差异表达基因数为1743个,下调的差异表达基因数为613个;CK3-3d对比组,上调的差异表达基因数为782个,下调的差异表达基因数为1412个,其中免疫相关基因筛选出38个,包括识别受体、信号通路基因,效应因子和其他免疫相关基因,其中抗菌肽基因cecropin A2、moricin、gloverin等都在后期显著上调,DUOX相关基因在前期上调,这些基因都参与到甜菜夜蛾中肠对粘质沙雷氏菌的免疫中。对CK1-1d、CK2-2d、CK3-3d三个处理组的GO功能分析,CK1-1d对比组中得到42个GO条目,其中具有结合和细胞过程的功能基因条目占比最多,CK2-2d对比组中得到43个GO条目,其中具有结合、催化活性、代谢过程功能基因条目占比最多,CK3-3d对比组中得到44个功能亚类,占比最多的条目与以上两个对比组相同。对CK1-1d、CK2-2d、CK3-3d三个处理组pathway富集分析,在CK1-1d对比组中RNA转运和嘌呤代谢的基因数最多。在CK2-2d对比组中甘油磷酸脂酶代谢的基因数最多。在CK3-3d对比组中参与次生代谢产物合成的基因数最多。将转录组和实验室测定的i TRAQ进行关联分析,在PS-1处理第3d的转录组和蛋白质组中发现8个差异的相关基因/蛋白,其中有6个基因(lysozyme、disintegrin、serine protease、serpin、immune-related Hdd11、ROS modulator)显著上调,2个基因(ATP-binding cassette、JNK interaction protein)显著下调,表明上调基因lysozyme等在PS-1侵染后期,具有抑制PS-1侵染的作用。根据转录组筛选的差异表达的相关免疫基因(Unigene)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q RT-PCR验证了其表达趋势,其中识别受体基因(Golgi apparatus protein,PGRP-LB,Scavenger receptor),信号通路相关基因(Dorsal,spatzle),效应因子相关基因(Cecropin,Lysozyme,moricin),DUOX通路相关基因(ROS modulator)在转录组中的表达趋势与q RT-PCR验证结果一致。根据转录组中DUOX通路相关基因和抗菌肽相关基因的Unigene序列设计特异引物,q RT-PCR检测PS-1(1×108 CFU/ml)诱导后其转录表达,结果表明,GPCR,IP3,Imd,P38,DUOX基因在诱导后基因显著上调,PLCβ上调不明显;抗菌肽相关基因均有诱导表达,而且在后期(72 h)显著上调,且Lebocin和Moricin不仅在72 h有高表达,在36 h和48 h时间点也有较高的表达,表明抗菌肽Lebocin和Moricin在PS-1侵染甜菜夜蛾后期起主要作用,而ROS在PS-1侵染前期负主要免疫异物的作用。综上所述,本研究测定了PS-1侵染甜菜夜蛾肠道的转录组,并筛选了甜菜夜蛾中肠免疫PS-1的免疫相关差异基因;q T-PCR技术初步探讨了甜菜夜蛾免疫粘质沙雷氏菌的基因表达情况;证明了DUOX通路相关基因以及抗菌肽参与到中肠免疫反应。结果为阐明甜菜夜蛾中肠动态免疫粘质沙雷氏菌PS-1的分子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其他文献
辣椒(Capsicum annuum L.)是一种深受大众欢迎的蔬菜,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与药用价值。辣椒杂种优势利用对于辣椒生产有重大贡献。但是,长期以来大量辣椒杂交种子是通过人工去雄繁制而成的,成本高且耗时长,而运用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CMS)三系配套生产杂交种子是一种高效经济的方法,可以极大地减少制种成本。近年来,辣椒全基因组草图的公布,为
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原产于我国,是南方重要的大宗果树,因其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深受人们喜爱。然而,单产低是限制荔枝产业的健康发展的瓶颈因素,坐果率低是荔枝单产低下的主要原因,提高荔枝坐果率是目前荔枝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本研究以坐果率有明显差异的不同荔枝品种为试材,从坐果过程观测、生理生化指标测定以及组学分析,开展荔枝坐果机制的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荔枝是我国南方具有重要营养和经济价值的特色果树,严重的荔枝幼果脱落是荔枝产业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目前在荔枝上关于幼果脱落的分子机制研究较少。NAC是一类植物特有的转录因子,在果实成熟、叶片衰老、果荚开裂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课题组前期通过RNA-seq技术共挖掘了2730个与果实脱落相关的基因,其中包括了12条NAC转录因子。然而,NAC转录因子是否参与了荔枝果实脱落还需进一步的探讨。因此,
磷元素是植物必需的大量矿质营养元素,对于植物的生长发育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土壤磷的有效性往往低于植物正常生长的需求。为了适应低磷胁迫,植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的适应性机制,包括根形态构型的改变以及叶片花青素的累积等。大豆(Glycine max)是我国重要的粮油作物。土壤有效磷的缺乏显著限制大豆产量和品质的提高。我们前期通过对低磷胁迫下大豆根系c DNA酵母文库的筛选,鉴定到与蛋白磷酸酶
甜菜素是一种由L-酪氨酸衍生的水溶性含氮色素,可分为甜菜红素和甜菜黄素。甜菜素对植物形成红、紫、黄等颜色起着重要作用,其较高的营养价值、抗氧化活性和消炎能力对人类身体健康和疾病有着积极的影响。目前,甜菜素生物合成的途径还不清楚。本研究以有刺黄皮白肉火龙果(黄龙果)果皮三个发育关键时期(绿色果皮黑色种子、转色期和成熟期)为材料,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筛选与甜菜素生物合成途径的候选基因,通过表达特性分析
野油菜黄单胞菌野油菜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campestris,Xcc)是十字花科黑腐病的病原菌,其危害严重,因此迫切需要研发新型抗黑腐病药物。生物素是生物体内许多酶的辅因子,参与到多种代谢途径中,对生物的正常生长和生理活动至关重要。在病原菌中,生物素的合成与其致病力密切相关,因此生物素合成途径已成为一个极具潜力的新型抗菌药物的作用靶标。因此,本论文研究了野
根结线虫(Meloidogyne spp.)是农业生产上一类极具有破坏性的植物病原线虫,寄主广泛,每年可导致全球农作物产量大幅度降低。作物根结线虫病传统防治方法效果有限,为此,需要开发出新的防治作物根结线虫病技术。因根结线虫寄生多种植物,且自然界里抗根结线虫植物资源有限,所以推测根结线虫抑制寄主的防卫机制可能存在保守的信号通路。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很有可能揭示根结线虫抑制寄主防卫反应
香蕉(Musa spp.)是世界鲜果贸易量及消费量最大的水果之一,是继水稻、小麦、玉米之后的全球第四大粮食作物,但是香蕉枯萎病的大规模爆发和流行极大地限制了我国香蕉产业的发展。了解香蕉中香蕉枯萎病菌4号生理小种以及土壤相关微生物在不同土壤酸碱度和有机质中的动态变化,分析其各类变化的原因,已经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本研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分析了不同酸碱度的土壤与不同有机质含量的土壤,
缨翅目昆虫通称蓟马,是一类具有重要经济意义的微小昆虫。广东省地处东洋界的热带亚热带地区,温暖潮湿的气候和复杂多样的自然条件,蕴育了广东省复杂的生态系统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因此,广东省缨翅目昆虫种类理应十分丰富,但广东省的蓟马种类记录大多数分散记载于国内外各种学术刊物、专著及标本馆中,其较准确的种类数及分布范围均尚未进行系统整理和调查。种类调查和区系分析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利用的前提,因此,本研究通过
MicroRNA(miRNA)是一类单链非编码的小分子RNA(s RNA),在真核生物的生长、发育及各种抗逆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虽然真菌中已发现一类与动植物的miRNA非常相似的s RNA称为micro RNA-like RNA(milRNA),但是有关其功能的研究,特别是与致病相关的研究报道非常有限。由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引起的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