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我国的城乡二元体制导致城市和农村的发展产生巨大差距,如何打破城乡分治局面、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是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城乡经济的巨大差距导致城乡就业状况失衡,而就业关系到国计民生,如果不能妥善解决,必将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选择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道路,合理配置城乡资源,实现城乡就业一体化,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本文基于平等就业的概念,将城乡就业一体化分为就业机会、就业过程和就业结果三个维度,并从这三个方面分别对比了当前我国城乡的就业状况,数据表明,尽管近年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解除制约城乡就业的制度性壁垒,但不管是农业劳动力还是农村非农劳动力,其在就业机会、就业过程和就业结果等方面仍与城镇劳动力存在很大的差距,城乡就业差异并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与城镇劳动力相比,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小,可选择的就业岗位有限,工作环境差,劳动强度大,工资收入低,就业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为什么近年来限制劳动力转移的各项不合理的规定都已逐步消除,而城乡之间的就业差异却依然如此之大呢?本文认为,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步伐长期跟不上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步伐所造成的。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农村发展落后,农民素质偏低,工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巨大差距以及城乡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平衡使资源要素的分布愈加不公,严重制约了我国城乡就业一体化的进程。因此,在现阶段,有必要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现代农村,培育现代农民,从而缩小城乡差距,改善城乡就业状况,促使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 发展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城乡就业一体化的有效途径。农业现代化可以产生巨大的就业效应,一方面,发展农业现代化可以直接创造出大量的就业岗位,增加农村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减小城镇就业压力,另一方面,农业现代化可以改善农村就业环境,优化农村就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差距,吸引城镇的优质资源向农村流动。基于此,本文从广义农业现代化的视角,提出了促进城乡就业一体化的对策建议。首先,要发展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规模、推广和实施现代生产技术、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其次,要建设现代化的农村,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再次,要培育现代化的农民,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和职业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科学素质和就业能力。 在本文创作的过程中,可能包含以下创新之处。首先,本文对城乡就业一体化的概念进行了更为清晰的界定:现有的文献中对城乡就业一体化的概念界定模糊,并且难以用数据去衡量一体化发展程度,而本文基于平等就业的概念,将城乡就业一体化分为三个维度,即城乡就业机会一体化、城乡就业过程一体化和城乡就业结果一体化,并从这三个维度分别选取了相应的指标来反映城乡就业状况,使城乡就业一体化的内涵更加具体,也使量化分析成为可能,为以后进行进一步的实证分析打下了基础;其次,对城乡就业一体化路径选择的创新:在研究促进城乡就业一体化的对策问题上,绝大多数的学者都从制度层面展开,目前还没有人专门从农业现代化的角度来研究,而本文以李保民教授在2009年发表的文章《我国城乡就业一体化的路径转换及其优化方向》一文中所论述的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发展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城乡就业一体化的重要途径的论点,并详细分析和阐述了农业现代化建设对城乡就业一体化的促进效应;第三,本文首次分析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就业状况:当前对城乡就业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非农领域,忽视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就业方式,而本文将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考虑进去,首次分析了这部分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就业过程和就业结果的状况。 希望本文的研究分析和政策建议能对我国城乡就业问题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文中不足之处今后还需不断的充实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