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出生于都柏林的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1856-1950)不仅被誉为20世纪英国杰出的现实主义戏剧大师,也是爱尔兰戏剧舞台上极具影响力的剧作家。《英国佬的另一个岛》(1904)是萧伯纳集中关注爱尔兰问题的剧作。该剧讲述了英国人博绕本和自己的合伙股东英国化的爱尔兰人杜伊尔在爱尔兰收购土地、压榨爱尔兰人的经历。该剧一反传统舞台上程式化的英国和爱尔兰人物形象塑造,呈现出复杂、多面的鲜明个体。然而,该剧作为阿贝剧院的应邀剧目并未在当年如期上演,并在相当一段时间受到冷落。而另一有趣的现象是,1980年由当代爱尔兰最重要的剧作家布莱恩·弗里尔(Brain Friel)(1929-2015)创作的《翻译》同样也是聚焦一对英国和爱尔兰人物的剧作,该剧作再现了他们在19世纪30年代在爱尔兰展开地图测量工事的历史。不同于世纪初萧伯纳剧本的命运,该剧作为户外日戏剧公司的开场大戏却大获成功。因此,本研究拟对两个剧本中的人物形象以及两个剧本被接受程度的差异进行探讨。本文通过《英国佬的另一个岛》和《翻译》两个剧本中的爱尔兰人物形象比较研究,分别聚焦剧中人物“杜伊尔”和“欧文”的形象特征和两者的类似性,进而将两个剧本分别放置于20世纪初和80年代的历史语境中,分析两个人物(亦即两个剧本)被不同接受的文化根源,最终揭示爱尔兰文化在世纪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其核心观念爱尔兰性、爱尔兰文化认同内涵的历史演变。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主要介绍剧作家萧伯纳本人、作品以及国内外对于该剧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聚焦文本,通过文本细读分析两人物的形象特征,揭示二者的相同之处。杜伊尔和欧文在人物塑造上极具相似性,他们都是英国化的爱尔兰人,具有英国人和爱尔兰人的双重特质。他们远离自己的家乡,对爱尔兰本土文化既排斥又亲近,认同的是以英国为代表的现代文化。但爱尔兰社会在不同时期对两个剧本以及此种爱尔兰人物形象的接受态度却存在差异。第三部分回溯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的历史,挖掘《英国佬的另一个岛》亦即杜伊尔这一人物形象不被接受的原因。可以看出20世纪初以叶芝为代表的阿贝剧院所刻画的爱尔兰人物是单一的、理想的、具有民族隐喻的,而萧伯纳笔下多元的、杂糅的、多变的爱尔兰人物刻画与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是不相符合的。此外,叶芝和萧伯纳在戏剧创作的风格、理念以及功能等方面存在不同的理解,这也导致二人对戏剧本身以及剧中人物形象的理解不同,所以杜伊尔体现出的多元爱尔兰性在世纪初才会不被接受。第四部分以20世纪80年代户外日戏剧运动为社会背景,揭示《翻译》亦即欧文这一人物形象被广泛接受的原因。1980年,爱尔兰社会正处于北爱危机的白热化阶段,户外日戏剧社的成立在文化层面上对北爱危机的缓和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此时期的爱尔兰社会变得更加包容,企图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来解决北爱冲突。其次,户外日的发展促使人们对爱尔兰文化和社会进行了思考,提出了更具包容性和多元特征的爱尔兰性的概念。打破传统,定义新时期的爱尔兰性成为整个社会在20世纪80年代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欧文身上展现出的多元爱尔兰性正是迎合了社会所需,在此时期才能大受欢迎。最后是结论部分,本文通过对《英国佬的另一个岛》和《翻译》中的人物形象比较,看到爱尔兰整个社会在世纪百年对于爱尔兰性定义发生的变化。二十世纪初,爱尔兰社会对于爱尔兰性的定义是单一的,理想的,偏民族主义的。而到了二十世纪下半叶,整个社会拥抱多元文化和多元特征的爱尔兰性的定义。而多元爱尔兰性的回溯,旨在消除对过去的误解,帮助爱尔兰社会在政治白热化阶段寻求冲突解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