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微量白蛋白尿是糖尿病肾病最早的临床表现和心血管事件的预测指标。本研究旨在确定大连地区2型糖尿病患者白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尿和大量白蛋白尿)的发生率及糖尿病肾病的危险因素。
方法:本研究共纳入1062例40岁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均来自于一个正在进行的多中心前瞻性观察研究(“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肿瘤风险的流行病研究”)。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糖尿病病程,高血压史,既往的心肌梗死或脑卒中等病史,糖尿病家族史,记录患者的吸烟史、饮酒史,应用降糖药物的种类,受教育情况等信息。测量患者血压、身高等,计算体重指数(BMI)。空腹血标本测定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血尿酸、血肌酐值,并应用Cockgroft-Gault公式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口服糖耐量实验测定餐后2小时血糖。随机晨尿标本测定尿中白蛋白和肌酐。行心电图、眼底检查和超声多普勒(评估周围血管病)等检查。根据尿白蛋白与尿肌酐的比值将患者分为三组:无白蛋白尿组(NA),微量白蛋白尿组(MiA),大量白蛋白尿组(MaA),分别进行MiA组与NA组,MaA组和NA组,MiA组和MaA组的比较。白蛋白尿和危险因素分别进行t检验和卡方(x2)检验,应用多元回归分析进一步评估其相关性。
结果:1062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男性为322例,女性为740例,平均年龄为62.7±8.9岁,糖尿病病史平均为7.5±6.3年。无白蛋白尿(NA)879例(82.8%),微量白蛋白尿(MiA)和大量白蛋白尿(MaA)的发生率分别为14.8%(157例)和2.4%(26例),且MiA的发生率随糖尿病病程延长而升高,当病程为11-15年时,其比值比(OR)较前明显增加,达2.8(p<0.001)。与NA组相比,MiA组患者具有较大的体重指数(p<0.05)和腰臀指数(p<0.01)及较长的糖尿病病史(p<0.01)。MiA组与NA组相比,在收缩压与舒张压水平(p<0.01),是否存在高血压(p<0.01)、空腹血糖(p<0.01)、餐后2小时血糖(p<0.01)、糖化血红蛋白(HbA1c)(p<0.001)方面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同时,MiA组病人较NA组病人具有较高的血肌酐(p<0.05)、总胆固醇(p<0.05)和甘油三酯(p<0.01)及较低的高密度脂蛋白(p<0.05)水平,且这两组病人在视网膜病变(p<0.001)、胰岛素应用(p<0.05)以及受教育程度方面(p<0.01)亦存在显著性差异。依据不同的体重指数(p<0.05)、血压(p<0.05)、糖化血红蛋白(p<0.01)和血尿酸(p<0.01)水平进行比较,两组间微量白蛋白尿发生率均具有显著性差异。MaA组与NA组患者相比,在具有较长的糖尿病病程、较高的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总胆固醇和血肌酐水平方面,均得到了与MiA组和NA组比较相似的结果。同时,与NA组相比,MaA组患者存在较高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率、胰岛素使用率、收缩期血压、高血压以及较低的受教育程度。和NA组相比,MaA组患者具有较高的血尿酸水平(p<0.01)和较低的肾小球滤过率(p<0.01)。与MiA组相比,MaA组患者有较长的糖尿病病程(p<0.001),较高的空腹血糖(p<0.05)、总胆固醇(p<0.01)和血肌酐(p<0.01)水平,较低的肾小球滤过率(p<0.05)和不同的胰岛素治疗情况(p<0.05)。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只有收缩期血压(OR:1.02,95% CI:1.00-1.03,p<0.05)、视网膜病变(OR:1.88,95% CI:1.16-3.06,p<0.05), HbA1c(OR:1.26,95% CI:1.11-1.42,p<0.05)、甘油三酯(OR:1.40,95% CI:1.05-1.87,p<0.05)和血肌酐水平(OR:1.02,95% CI:1.00-1.04,p<0.05)为微量白蛋白尿的独立危险因素。微量白蛋白尿和大量白蛋白尿的独立影响因素为空腹血糖(OR:2.09,95% CI:1.09-3.04,p<0.05)、糖尿病病程(OR:1.26,95% CI:1.00-1.60,p<0.05)和血总胆固醇水平(OR:1.34,95% CI:1.09-1.83,p<0.05)。
结论:大连地区的2型糖尿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和大量白蛋白尿的发生率分别为14.8%和2.4%。发生微量白蛋白尿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视网膜病变、收缩期高血压、不良的血糖控制、升高的甘油三酯和血尿酸水平。空腹血糖高、糖尿病病史长、血总胆固醇水平高的患者从微量白蛋白尿进展至大量白蛋白尿的风险大。这些危险因素的有效干预将降低糖尿病肾病发生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