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乐府诗中的地理意象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ji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地理学主要是历史文化地理学对文学中的地理意象的研究出发,以汉至南北朝时期的乐府诗为主要考察对象,对其中几类典型的地理意象进行了考察。   全文主干由四部分构成。分别考察了中古乐府诗中的城市、塞、江南和巫山巫峡及蜀道。   中古乐府诗中的城市意象由城市物质景观意象内容和城市文化意象两部分构成。长安、洛阳以及其它城市的城市意象均以历史时期、主要是西汉时的城市景观为蓝本,同时,南朝诗人独特的认知过程和文学风格对乐府诗中城市意象的形成也有重要影响。   第二部分对中古乐府诗中的塞意象的构成要素进行了分析。塞意象由自然与人文要素构成,南朝时期的乐府边塞诗尤其关注塞地人物的思乡之情和他们与内地女子间的情思,因此内地视角和历史视角一样,成为塞意象形成的重要因素。   江南意象则类型化为非常纯粹的水乡意象,这主要是因为南朝相关作品继承了汉代乐府古辞《江南》中的地理意象要素。   中古乐府诗中的巫山巫峡,地理环境要素至南朝时期完全成为巫山神女意象的点缀,南朝诗人的文学创作取向体现得非常明显。而中古乐府诗中的蜀道对入蜀道所言甚少。
其他文献
自然灾害一直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科学认识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机制和规律,是我们有效对其进行预防和治理的根本途径.对古代自然灾害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
按Denavit-Hartenberg方法,建立了多关节坐标测量机末端测头中心相对于机座参考坐标系的测量运动的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矩阵函数的全微分方法,建立起末端测头中心坐标误差与测量运动模型参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