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男同话语翻译研究是翻译研究的一个新领域,主要研究文学作品中男同性恋话语及与同性恋身份认知相关的翻译问题,是一个相对边缘的研究领域。此前有关男同话语翻译的研究主要局限在英语和法语作品,对男同话语的中文翻译的研究很少。本文以Keith Harvey提出的男同话语翻译研究理论为框架,对首部获英国曼·布克文学奖的同性恋小说作品《美丽曲线》中文译本中的男同话语翻译展开个案研究。研究问题包括探讨原作中男同话语的特点在中文译本中是否得到保留及与同性恋身份认知相关的内容在翻译中如何呈现,及其是否与社会文化因素或翻译参与者等因素有关。本文根据Keith Harvey提出的理论框架,从男同话语的功效、特点,其在翻译中的呈现,以及翻译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与翻译参与者等因素几个角度对《美丽曲线》原作及译本展开综合分析,得出结论:《美丽曲线》中文译本中的男同话语翻译相对忠实(英文impartial);原作中男同话语的主要特点,如谈话中涉及性的话题、使用强调语气、使用法语和语域混杂等特点均得到保留,但同时,反用女性名词来指代男同这一点在译文中多被省略。有关同性恋身份认知的部分,同性恋的自我认知和他人对同性恋的身份认知在翻译中亦有所区分。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包括:当代中国社会对同性恋身份和同性恋群体较为宽容,以及翻译参与者,包括出版商和译者都没有将同性恋作为卖点来推出中文译本,以上可以解释译本中男同话语的翻译较为忠实这一点。而由于同性恋小说并不属于中国当代主流文学,读者对反用女性名词来指代男同这一点并不熟悉,因此翻译中也将其省去。有关同性恋的自我认知和他人对同性恋的身份指代这一点,译本中亦有所区分,反映了撒切尔夫人执政时期主流社会,尤其是英国保守党派对同性恋者持有偏见和不公正的态度。译本基于文化交流的目的,还对涉及同性恋身份的亚文化术语多采用翻译加以注解的形式,易于读者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