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以人为本的总体观念,以“设计研究”为研究路线,在人类学、社会学、评价学、可持续建筑技术与理论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论文梳理出了质性研究与质性评价应用到建筑学领域的方法并对其实用性与可靠性进行了论证,对建筑设计过程中“质”与“量”的相关要素进行了剖析,研究在建筑设计的早期如何通过对“质”性要素的控制引导建筑走向较高的效能,并建立了一种旨在作为设计工具的“建筑设计过程中质性评价方法”(QEMBDP)模型,最终通过一个设计实例进行方法检验与修正。 全球正在进行大范围的建设活动,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建设活动带来大量能源消耗的同时,引起环境污染加剧。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在保证追求较高生活品质的同时,走环境友好型路线是维持平衡的最佳道路。对于建筑师而言,处理好“人-建筑-环境”的关系被提到首要位置,不再是单纯的建筑造型、功能布局、交通组织等传统建筑学的基本问题。 在处理“人-建筑-环境”的关系中,建筑师进行建筑设计实际要面对建筑、环境、社会、经济等四个层面的问题,由于建筑设计逐渐强调人与环境共同作为主体,所以本文选择并借鉴了研究此问题较成熟的人类学、社会学等的研究方法——质性研究与质性评价,并试图将其融入建筑设计过程,旨在提高建筑效能,优化设计方法。 本文通过理论研究、调研访谈、抽象与归纳等多种方法,在论证了质性研究与质性评价应用到建筑学领域必要性及可行性等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筑设计过程中质性评价方法”模型。 论文研究遵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技术路线,围绕以下五个方面展开论述: (1)关于“建筑设计”:即第一章的主要内容,对建筑设计方法目前面临的问题,以及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分别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向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学习研究方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关于“质性研究”:即第二章的主要内容,对质性研究的类型、特性、计算机辅助工具等质性研究基础理论,质性研究在建筑设计中的角色及特点,基于民族志的质性研究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等进行了理论进行了阐述,将质性研究的基础理论应用到建筑设计中,是基于国内外人类学、社会学以及建筑学研究现状的尝试性探索; (3)关于“质性评价”:即第三章的主要内容,结合评价学相关理论,首先对质性评价的理论基础、方法类型、要素与内容、以及其与量化评价的比较进行了简单介绍,然后明确了建筑设计中质性评价的角色及其主要特点,并对建筑设计中质性评价的基本过程进行了详细说明; (4)关于“建筑设计过程中质性评价方法”:即第四章的主要内容,首先对建筑设计过程中质性评价方法(QEMBDP)模型相关的基本原理进行了概述,然后对模型的产生建立过程进行了表达,建构了 QEMBDP模型框图并说明,阐述了QEMBDP模型针对性、易用性、继承性、动态性的四个特质,进而对QEMBDP模型的基础质性研究模块、概念生成与评价模块、最优方案选择模块、方案优化与设计模块等四个基本模块进行了详细解读,最后分析了 QEMBDP模型应用于实践的关键问题; (5)关于 QEMBDP模型的实践应用:即第五章的主要内容,通过实例调研、建筑师访谈、实验性设计等方法,论文将 QEMBDP模型在设计实践的实际状态中进行了互动反馈与调整优化。 QEMBDP模型既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工具,作为方法是对建筑设计方法的优化,作为工具是对建筑设计工具体系的丰富。总之,其目的是为建筑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