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口凤鲚仔稚鱼的发育特征和时空分布

来源 :上海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rley09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凤鲚(Coilia mystus),鲱形目(Clupeiformes),鳀科(Engraulidae),鲚属(Coilia),主要栖息于沿岸浅海区或近海,曾是长江口著名的“五大渔汛”之一。但是,近年来由于人为影响和环境变化等的共同影响,凤鲚资源量明显减少,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由于应激性强,凤鲚的人工繁殖也尚未成功。为了保护和合理利用凤鲚资源,本研究基于调查数据对长江口凤鲚仔稚鱼的发育特征和时空分布情况以及仔稚鱼丰度与环境相关性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长江口凤鲚仔稚鱼的发育特征为掌握长江口凤鲚仔稚鱼的发育特征,于2019年5月-2021年1月在长江口沿岸水域设置10个调查站点对凤鲚的仔稚鱼进行采样,总结了凤鲚仔稚鱼不同发育期的形态特征,凤鲚卵黄囊期仔鱼口裂已经形成,卵黄囊呈椭圆形;前弯曲期仔鱼卵黄囊完全吸收,仅剩一个较小的梨形油球,肌节“V”型;弯曲期仔鱼上下颌呈鸭嘴状,油球弯全消失,鳃盖后缘至腹鳍、腹鳍到臀鳍外缘和尾鳍基部黑色素明显,尾下骨后缘未出现与体轴垂直的情况;后弯曲期仔鱼背鳍发生前移,肌节变为“W”型,尾下骨完全形成并与体轴垂直;稚鱼体型和外观已与成鱼非常相似。不同发育阶段凤鲚仔稚鱼的形态都有明显变化,可以用油球消失和鳞片出现时间等特征与近似种作区别。通过脂肪酸测定进一步分析了凤鲚仔稚鱼不同发育期的脂肪酸变化和食性特征。凤鲚仔稚鱼共检测到22种脂肪酸,其中有7种饱和脂肪酸(SFA)、5种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10种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前弯曲期和弯曲期相对含量占比较高的主要为SFA(47.70%-52.02%),后弯曲期和稚鱼期相对含量占比较高的主要为MUFA(42.18%-45.75%)。单个脂肪酸中,C18:1n9c和C16:0相对含量占比最多,分别为(22.9%-38.83%)和(22.27%-37.46%)。研究发现凤鲚仔稚鱼DHA/EPA的比值在1.571.75之间,营养级低,随着发育期的推后,营养级升高,随着发育阶段的推后,浮游植物特征脂肪酸含量不断下降,呈现出偏向浮游动物食性的趋势,凤鲚仔稚鱼主要摄食浮游动物。2.长江口凤鲚仔稚鱼的时空分布为查明凤鲚仔稚鱼在长江口的时空分布情况,分别在2019年5月2020年1月设置的10个站点和2020年8月设置的2个站点采集凤鲚仔稚鱼并测定环境数据,从时间、空间、潮汐作用、昼夜变化、离岸距离等方面研究了长江口凤鲚仔稚鱼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凤鲚仔稚鱼丰度分布与环境因素的相关性。结果表明4-10月是长江口凤鲚的主要繁殖期,其中5-8月份为繁殖盛期。长江口凤鲚仔稚鱼在5-9月主要分布在北支水域,10月主要分布在南支水域。涨潮时凤鲚仔稚鱼丰度大于落潮,水温高的情况下,多分布在中层水域,涨潮时夜晚丰度较高,落潮时,白天丰度较高。长江口北支的东旺沙-北八滧-启隆乡沿岸水域为凤鲚仔稚鱼主要分布水域,为长江口凤鲚的重要育幼场。GAM分析结果表明长江口凤鲚仔稚鱼的分布主要受盐度、温度和溶解氧的影响,3个环境因子均对凤鲚仔稚鱼丰度的影响显著(P<0.05),GAM最优模型偏差解释率为65.50%。凤鲚仔稚鱼的最适盐度在512,温度在2028℃时相对适宜,凤鲚仔稚鱼生长适宜的溶解氧约在5.28.0mg/L。
其他文献
渤海是重要渔业经济种类的产卵场和索饵场,也是我国海洋渔业生产的重要渔场之一,在我国海洋渔业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渤海渔业资源从开发利用不足的阶段逐步恶化到过度捕捞的阶段,渔业资源大幅衰退,并且随着沿岸省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渤海生态环境也不断恶化,渤海生态系统健康受到威胁。渤海渔业生物群落在捕捞压力与环境变化双重胁迫下势必会产生相应的变动,因此对渤海的渔业生物群落结构特征的研究就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首次系统提出海洋强国战略,在国内外形势复杂的当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战略意义。我国是海洋大国,有1.8万公里的海岸线(不含岛屿海界),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其中海洋渔业资源是人类最宝贵的海洋资源之一,而海洋渔业地理信息系统(GIS)是海洋渔业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保证。由于海洋和陆地的地理特征差别很大,如:海洋的柔性、动态性、数据间
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是我国远洋灯光围网渔业中重要经济鱼种之一。目前,部分文献针对我国、日本及美国西部近海海域的日本鲭渔业已进行了初步研究,鲜见涉及北太平洋公海日本鲭种群的年龄、生长及资源量的研究报道。本研究通过2016年4月~2020年12月北太平洋公海商业捕捞围网渔获物中采集的日本鲭样本,对其生物学特征,包括年龄结构、叉长与体重分布、生长与死亡、群体组成等进行了初步研究。
从"三方协议"模式的试行,再到正式推出"金土地"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和水面经营权抵押贷款,江苏金湖农商行用金融创新盘活了农村水土资源江苏省金湖县坐拥高邮湖、宝应湖、白马湖"三湖",是苏北典型的水乡和产粮基地。近年来,当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涌现,土地流转规模日渐扩大,金融需求旺盛却难以得到充分满足。随着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不断加速,开展基于承包土地经营权的农村金融创
期刊
渔业资源评估和管理是维系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传统的渔业资源评估方法需要统计产量、资源丰度指数甚至年龄结构等大量数据,由于调查经费和数据的缺乏,全球仅1%的鱼种进行过系统性的资源评估。近年来,在数据有限(data-limited)条件下如何开展资源评估已成为渔业资源领域的热点问题,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尤其是我国近海的多数渔业种群都属于数据缺乏状态。鱼类生活史参数是基于有限数据的渔业资源评估方法中的
近年来,捕捞诱导的鱼类适应性进化受到广泛关注。研究证明,商业捕捞,特别是选择性捕捞,可能引起物种生活史策略的变化,以及个体大小、生长和性成熟等生物学特征的变化,这些表型性状可以在短时间内发生改变,并且具有可遗传的特性。为研究不同捕捞策略对鱼类适应性进化的影响,以海洋模式物种—海水青鳉(Oryzias melastigma)为研究对象,设置了90%大个体捕捞(H-B)、90%随机捕捞(H-R)、75
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是世界范围内重要的海水养殖种类之一,其养殖产量占对虾海水养殖产量的80%以上,对其进行遗传改良是凡纳滨对虾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自从20世纪末引入我国,经过近30多年的选育与改良,凡纳滨对虾在生长、繁殖、存活和抗性等多个经济性状上的选育已经取得阶段性的进展。然而,利用传统选择方法进行选育可能存在着选择准确性低,且育种周期长、费用高等问题。因此,采
受近海陆源污染、围填海和旅游发展等人类活动的消极影响,近海鱼类自然栖息地的生态服务能力日趋减弱,生境类型结构单一化,生态环境质量迅速降低。近海区域的鱼类产卵场、育幼场和育肥场栖息地环境呈现显著的碎片化、低生态价值化和离岸化特征。受此影响,近海渔业资源呈现低龄化、个体体长小型化趋势,渔业资源可持续性和稳定性遭到破坏,海洋渔业资源陷入恶性循环。当前,修复和改善近海鱼类栖息地的结构和功能,成为了促进渔业
水体溶解氧(DO)是虾类获得氧气的主要来源和赖以生存的前提条件,在虾类的生长、发育和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水温、水深、气压和有机物含量等因素可使水体DO含量低于正常水平,引起虾类应激而发生逃避反应,抑制虾类的生长发育,导致虾类蜕皮频率降低、生长缓慢、免疫功能下降,严重时出现虾类死亡,给虾类养殖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广泛分布于我国沿岸,具有生长
随着DNA条形码和eDNA技术的快速发展,两项技术被应用到越来越多的领域,但是针对不同的领域或者研究方向,在原理基础相同的条件下,技术路线、方法流程、数据分析等有相似之处也有差异之分。本研究基于DNA条形码技术,开展了对市售三文鱼商品种类组成研究和鲽形目鱼类DNA分类学研究;随后对eDNA技术的优化及其在人工饲养环境中鱼类多样性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对两项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展开研究和讨论,分析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