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般认为,我国关于计算机的研究是从以下事件开始的:1953年1月,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华罗庚的领导下,正式成立了中国的第一个电子计算机科研小组,开始了计算技术的早期研究。1956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并制定了《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由此建立了计算技术规划组,正式开展计算机的研究;周恩来总理下定决心,采取“紧急措施”,发展计算机产业。新技术的研究需要在理论基础、技术水平和人才准备的各方面具有一定的储备,那么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对计算机开始研究之前,对于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有没有前期准备或者相关的引介?在世界各国早·期进行计算机研究的时期,我国的学者是否也有所作为呢?由此提出本研究课题:“20世纪40年代计算机知识在我国的传播”,并被列入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全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发展史研究》(课题批准号:DCA070186)中。通过该课题的研究,试图厘清我国学者在早期计算机发展过程中对理论与技术关注,梳理我国计算机发展历史的渊源,为编写计算机发展史提供可靠的史实依据。通过对史料的挖掘,笔者认为我国早期计算机发展具有以下特点和作用:第一,20世纪30年代,我国早期计算机研究的尝试为一批学者开拓了理论视野、拓宽了技术领域。中外学者的合作不仅为中国计算机的发展提供了思想、理论、技术和人员的储备,而且也为N·维纳控制论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支持。第二,20世纪40年代对计算机知识的传播,不仅使一般民众对计算机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宣传了V·布什对于战后技术发展的设想:计算机从不仅仅是单纯的计算工具,有可能发展成为信息检索、储存、加工和传播的有效工具。《电影与播音》月刊充分地认识到这一发展前景,把它加入到电化教育专修科的教学内容之中,从而使电化教育的内涵在电影教育、播音教育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以计算机为代表的新技术元素。第三,早期电子计算机知识的传播,对于我国后来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教育的深入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启示,尤其对于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思路具有借鉴作用。历史是透视现实预测未来的一面镜子。理清我国计算机发展历史的渊源,有助于了解前辈们为科学技术发展、国家独立富强所付出的辛勤劳动和做出的历史性贡献,以便后人树立信心,更好的把握现实,面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