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根据我国南方稻田保护性耕作制的理论和实践发展需要,结合南方稻田生态系统的特点,运用农学、生态学、经济学、生态经济学以及社会学相结合的方法,以四川成都平原为例,对其生态经济综合效益进行探索性评价,主要研究进展与结论如下:
(1)通过野外调查、定位采样测试和对比分析,分析了该地区20多年来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土壤生态功能因子的变化特征和规律。结果显示,保护性耕作条件下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含量分别比1982年全国土壤普查时增加了35.0%、43.2%、109.16%、27.71%、25.42%,速效钾含量减少了4.04%,土壤容重下降了5.6%、PH值下降了6.3%;而在传统耕作条件下有机质、全氮、全钾、碱解氮、有效磷含量分别只比1982年全国土壤普查时增加5.74%、3.61%、14.22%、7.07%,而全氮、速效钾含量分别减少24.57%、45.19%,土壤容重增力115.9%、pH值下降11.9%。说明保护性耕作措施在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养分含量、改善作物生长环境方面效果比较明显。
(2)从生态价值的角度,运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方法,以货币形式对多熟高效保护性种植模式进行生态经济的量化评价。农产品价值油菜-水稻-马铃薯保护性耕作模式比油菜-水稻传统耕作种植模式高32.42%,小麦-水稻保护性耕作模式比小麦-水稻传统种植模式高55.21%。间接生态价值方面:固定CO<,2>和释放O<,2>的价值油菜-水稻-马铃薯保护性耕作模式比油菜-水稻传统耕作种植模式高17.03%,小麦-水稻保护性耕作模式比小麦-水稻传统种植模式高9.40%;土壤积累有机质价值油菜-水稻秸秆还田双免耕模式比油菜-水稻传统耕作种植模式高0.23%,小麦-水稻保护性耕作种植模式比小麦-水稻传统耕作种植模式高0.39%,维持营养物质循环价值上油菜-水稻秸秆还田双免耕模式比油菜-水稻传统耕作种植模式高12.35%;小麦-水稻保护性耕作种植模式比小麦-水稻传统耕作种植模式高12.81%。
(3)从农户认知的角度,采用农户问卷调查的方法,就农民对南方稻田保护性耕作制的认知进行了分析。①农民了解和接受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主要途径来源于邻近农户、技术推广部门和科研单位,有超过半数的农民是自愿接受的。②有近80%的农民认为保护性耕作整体效果好,它对农户生计是省工省时、节本增效,具有多重好处;③农民认为其对稻田生态最大的好处是保持水土,其次是增加肥力;④认为采取两种以上保护性耕作技术相结合的措施效果好的占到52.57%。⑤很多农民(46.15%)认为保护性耕作的主要缺点是没有明确的技术规范,大部分农民(65.38%)认为传统意识、技术服务体系与推广相脱节仍然是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南方稻区推广的最大障碍,绝大部分农民(85.9%)认为保护性耕作技术能够在南方稻区推广开。
(4)运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评判法,初步建立了CFS可持续性生态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不同稻田保护性耕作种植模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双免耕秸秆双还田的水稻-小麦保护性耕作模式、水稻秸秆还田免耕种小麦/浅旋耕栽水稻的小麦-水稻保护性耕作模式、水稻秸秆还田免耕种小麦/免耕栽水稻的小麦.水稻保护性耕作模式、水稻秸秆覆盖种植中药材的中药-水稻材保护性耕作模式的生态经济综合效益普遍好于其它模式,适合在四川优先推广应用。这种方法为优化选择适合的保护性耕作模式提供了有益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