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三文学集团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诞生于台湾的一个文学同人团体。这个时期台湾在美国的援助之下,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在文坛占据重要地位。与此同时,台湾在国际上经历了一系列的外交失败,导致台湾一批有志之士开始反思美援文化,关注台湾的本土性,并发动了著名的“乡土文学论战”。三三文学集团便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以不同于现代主义和本土派的姿态呈现于文坛。三三文学集团重视中华传统文化,提出回归传统的口号,并遵循着自己的文学理念创作了众多具有中国元素的作品。三三文学集团的作品无论是思想、主题,还是语言、文字,都渗透了强烈的“中国性”的特点。本文便以“中国性”为立足点,通过四个章节研究三三文学集团的创作。首先,探讨的是三三文学集团的形成与演变过程中对具有“中国性”特色的文学作品的影响。三三文学集团作品中“中国性”的形成与《三三集刊》的创刊、三三文学集团的组织活动如三三合唱团、露营、讨论会,以及三三书坊的建立等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些活动的推行,对凝聚三三文学集团的文学信念、形成独特的文学风格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此外,三三文学集团与张爱玲和胡兰成之间关系密切,形成了张腔胡调的特色,并在张、胡的交相影响下,走出了自己的文学创作之路。其次,研究三三文学集团所独有的“中国性”的文学审美追求。本章主要从三三文学集团既渴望坚持“纯文学”理念又承袭传统儒士的“文以载道”的文艺理念从事创作;既有超脱于世俗的“自然”之性情,又有着积极入世的追求;以及致力于承袭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学目的,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再次,分析三三文学集团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中国性”的艺术特征。这一章深入三三文学集团的文本,从文学作品所独具特色的乡愁主题,太阳、月亮和雨意象入手寻找“中国性”。最后,研究三三文学集团的文坛地位及影响。三三文学集团与台湾两大传媒集团互动频繁,并多次获得重大文学奖项,但是与两大报社之间存在亲疏之别。虽然与神州社关系密切,并相互在对方的刊物上发表文章,但两者之间存在的差别也是显而易见。三三文学集团即使解散也同样为台湾文坛培养了众多优秀作家,这批作家后来对八十年代文坛的多样化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对眷村文学创作风潮的兴起。本章从三三与当时文坛以及其后八十年代文坛的关系来探究其地位及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