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威廉·福克纳是20世纪文坛史上炙手可热的美国作家,诺贝尔奖得主。国内对于他的短篇小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献给艾米莉的玫瑰》,而它的姊妹篇《干旱的九月》却一直备受冷落。近年来,对此篇短篇小说的研究呈现升温趋势,着眼点主要集中在对作品写作技巧、文体特点和人物分析上。但从西蒙·德·波伏娃所著《第二性》体现出来的存在女性主义思想及其包含的“他者”理论角度出发对此短篇小说进行全面、细致的研究还尚属空白。
本文将深入解读《干旱的九月》,从而揭示该作品中所蕴含的反“他者”存在女性主义思想。麦克莱顿一方面认为女性是柔弱的,需要男人的保护;而另一方面又把妻子作为私有财产,使之言听计从。理发师霍克肖则认为女性的天职是结婚生子,相夫教子和操持家务。毫无例外的,为了掩盖对女性“他者”的仇视和恐惧心理,他们都拿“女性气质”做幌子,无情地扼杀了女性的自我意识和存在价值。然而他们的所作所为无形中却颠覆了千百年来根深蒂固的女性神话。虽然同为女人,却做出了不同的人生选择。麦克莱顿的妻子,一位无名女性“他者”,就是这种带有男性偏见的“女性气质”被内化为女性意识的殉葬品。米妮在固若金汤的男性社会中左冲右突试图超越“内在性”,摆脱“他者”处境,树立自我主体意识。虽然身心俱已疲惫,但她毕竟曾奋力一搏过。在她身后,无数前仆后继的“米妮”也将对男性霸权地位提出质疑。这也正是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提出的“女性集体意识”的觉醒和实现女性自我解放的途径。
以波伏娃的存在女性主义为指导,通过对《干旱的九月》细致深入地分析,作者得出了以下结论:虽然女性受到了自身性别的束缚,而更多的是男性社会的价值观和态度造成了女性被动的,附属的,次要的他者地位。正如波伏娃所说的“女性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女性应该摆脱性别束缚,实现自我满足和超越,从而转变他者处境,获得跟男人一样的主体地位,实现两性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