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克纳短篇小说《干旱的九月》——波伏娃女性主义视角下的解读

来源 :广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z999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威廉·福克纳是20世纪文坛史上炙手可热的美国作家,诺贝尔奖得主。国内对于他的短篇小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献给艾米莉的玫瑰》,而它的姊妹篇《干旱的九月》却一直备受冷落。近年来,对此篇短篇小说的研究呈现升温趋势,着眼点主要集中在对作品写作技巧、文体特点和人物分析上。但从西蒙·德·波伏娃所著《第二性》体现出来的存在女性主义思想及其包含的“他者”理论角度出发对此短篇小说进行全面、细致的研究还尚属空白。   本文将深入解读《干旱的九月》,从而揭示该作品中所蕴含的反“他者”存在女性主义思想。麦克莱顿一方面认为女性是柔弱的,需要男人的保护;而另一方面又把妻子作为私有财产,使之言听计从。理发师霍克肖则认为女性的天职是结婚生子,相夫教子和操持家务。毫无例外的,为了掩盖对女性“他者”的仇视和恐惧心理,他们都拿“女性气质”做幌子,无情地扼杀了女性的自我意识和存在价值。然而他们的所作所为无形中却颠覆了千百年来根深蒂固的女性神话。虽然同为女人,却做出了不同的人生选择。麦克莱顿的妻子,一位无名女性“他者”,就是这种带有男性偏见的“女性气质”被内化为女性意识的殉葬品。米妮在固若金汤的男性社会中左冲右突试图超越“内在性”,摆脱“他者”处境,树立自我主体意识。虽然身心俱已疲惫,但她毕竟曾奋力一搏过。在她身后,无数前仆后继的“米妮”也将对男性霸权地位提出质疑。这也正是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提出的“女性集体意识”的觉醒和实现女性自我解放的途径。   以波伏娃的存在女性主义为指导,通过对《干旱的九月》细致深入地分析,作者得出了以下结论:虽然女性受到了自身性别的束缚,而更多的是男性社会的价值观和态度造成了女性被动的,附属的,次要的他者地位。正如波伏娃所说的“女性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女性应该摆脱性别束缚,实现自我满足和超越,从而转变他者处境,获得跟男人一样的主体地位,实现两性和谐发展。
其他文献
作为校园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毕业典礼演讲一直备受学术界学者的青睐。然而,从功能文体学角度探讨其文化价值的研究较少。为探究中美大学毕业典礼演讲体现的文化差异,本文利
明治政府早期,日本在研究欧美各国的工业产权制度后,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颁布《商标条例》、《专卖特许条例》、《外观设计条例》和《实用新型法》,初步建立了日本工业产权制度。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康拉德逐渐成为西方学界的研究热点。近二十年来,国内批评界对康拉德的也愈发重视。1998年美国兰登书屋《当代文库》编委会评选“20世纪百部杰出英文小说”
隐喻,在语言学和翻译研究的历史上,都曾经仅被视为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段,未得到应有的重视。随着隐喻研究的不断深入,隐喻对人类思维方式、艺术创造、语言使用等的影响以及隐喻的
《恩惠》是莫里森的第九部小说,讲述了不同族裔人群的生存状态。尽管小说出版于2008年,但是故事却设置在十七世纪末殖民初期的北美大陆。这展示了作者还原历史的意图和她对不
墨西哥是拉丁美洲印第安人口比例最高的国家之一,印第安人的教育问题是墨西哥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旨在研究21世纪以来墨西哥印第安儿童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发展情况,这有
伊迪斯·华顿(1862-1937)是二十世纪美国最优秀的女作家之一。1921年,她的小说《纯真年代》获普利策奖。小说“生动地展现了人物内心世界”(赵兴国,赵玲1999:3),对现实主义小说的
批评性话语分析是20世纪80年代首先在英国兴起的有关话语分析方法的学科,其目的是通过对大众语篇的分析来揭示意识形态对语篇形成的影响和语篇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作为非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