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能力量表是对语言使用者运用某种语言能力的一系列描述,每个量表由低到高分为几个不同级别,分别描述语言能力发展的不同阶段。语言能力量表的研究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这期间诞生了多个影响较大的语言能力量表,如《美国外交学院口语能力等级量表》、《澳大利亚第二语言能力量表》、《加拿大语言能力标准》,和《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等。 高校英语专业是我国英语高端人才培养的摇篮,但是我国目前还没有针对英语专业学生的语言能力量表。写作是英语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学习者英语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本研究是一项探索性研究,研究者旨在开发《中国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写作能力量表》。 本研究采用混合式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教师评分、专家访谈、纸质反馈等多种研究手段收集量表开发所需的量化数据和质化数据。本研究基于语言能力模型和一/二语写作理论,提出本量表中写作能力的描述维度(笔头产出和笔头交互),同时借鉴国内外语言能力量表开发的研究方法及成果,设计了本写作量表的开发流程。 本研究总共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制定笔头产出描述语库。通过综合分析、归纳国外作文评分量表(如TOEFL、IELTS、GRE和ACT等)、TEM作文评分标准、《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和《高校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大纲》等,制定英语专业学生作文文本特征表。由同行专家讨论修改,形成正式文本特征表。利用2014年TEM-4阅卷机会,发放问卷205份,全部收回,有效问卷197份。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Cronbachs Alpha为0.974),问卷设计合理。通过数据统计分析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并按照文本特征描述语的得分高低进行等级描述语的撰写,从而制定笔头产出描述语库。 第二阶段:制定笔头交互描述语库。笔头交互“能做”描述语来源有三:第一,《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中写作的“能做”描述语;第二,《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高校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大纲》和《高校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大纲》中对于英语专业学生写作能力方面的要求;第三,专家、教师的讨论和反馈等。经同行专家审阅讨论,问卷初稿得以改善,形成笔头交互描述语库问卷调查表。对教授英语写作、综合英语和高级英语课程的232名高校英语专业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收回196份,有效问卷194份。通过数据统计分析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 第三阶段:评分实验。将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产生的描述语全部纳入到《中国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写作能力描述语库》。挑选2011-2014年84篇TEM4考试作文,并运用FACETS软件对作文分项评分数据进行多层面Rasch模型分析,得出各考生对应的写作能力水平的Logit值,选取其中代表性样本36份供评分实验。35位参与TEM4作文阅卷的评分员参与评分实验。 第四阶段:等级划分及效度验证。运用FACETS软件对描述语的评分数据进行多层面Rasch模型分析,得出描述语的Logit值列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等级划分,将描述语归入到不同的能力等级里,形成写作能力量表(初稿)。通过三种途径对量表初稿进行了效度验证:访谈了8位专家,收集了8位老师的反馈(6份电子反馈和2份纸质反馈)。对以上质性数据进行了内容分析,并对量表初稿进行了微调,形成量表终稿。 本研究的最终成果为《中国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写作能力量表》,分为笔头产出(总计36条)和笔头交互(总计37条)2个部分,每部分又细分为3个档次。本研究对写作测试与教学具有启示意义,同时本研究所采用的量表研制方法也能为其它语言能力量表开发提供相关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