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说《名利场》是英国小说家萨克雷的代表作,自从1847年出版以来,它就以其辛辣讽刺的语言风格和对上流社会生活的全景描绘而赢得了一片赞誉。当西方的读者们正感叹小说中的两个女主人截然不同的性格和命运时,中国的读者们却对这本小说一无所知,直到1957年,翻译家杨必第一次完整的翻译出了这本经典讽刺小说。杨必生动再现了原著中的语言风格,而她的译本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众多的学者和翻译家对她的翻译赞赏有加。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众多翻译家开始对一些经典外国作品重新翻译并出版,这股浪潮影响深远,而作为经典讽刺小说的《名利场》,自然也是翻译家们渴望翻译的作品。而在众多复译本中,翻译家荣如德的译本无疑是成功的典范。杨必的译本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研究,却甚少有人对两个译本进行翻译方面的比较研究。读者接受理论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产生与德国,它的产生将译者和理论家的视角进行了转移,他们不再只关注于文学作品和原作的作家,作品和读者成了新的研究重点。以姚斯和伊瑟尔作为其理论的代表人物,接受理论产生的重要意义在于它第一次将读者接受的部分作为研究的重点。在读者接受理论的研究之初,首先受到影响的是文学,而后,文学翻译也开始将读者接受理论应用到研究之中。因为翻译的目的就是为了读者能够理解,所以读者的接受就成为了译者们在两种语言和文化之间转换交融的过程中始终考虑的核心因素。而为了提高翻译质量和未来的翻译研究,我们有必要在文学翻译的过程中更加强调目标语读者的地位。本文将用接受理论中的两个重要概念“期待视野”和“未定性”对小说《名利场》的两个中文译本中选取的例子进行对比研究。通过从接受理论的视角分析《名利场》的两个译本,本文将深入探究两个译本的不同之处产生的原因。本文的作者认为像《名利场》这样的文学经典值得被不断地翻译和研究,而且,一个版本无法满足生活在不同时代的读者们完全不同的期待视野。译者只有给予了对目标语读者的生活,文化以及对文本的接受足够的重视,才能创作出更好的译本,也让读者们从译文当中获得更多的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