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流动儿童入学准备水平的调查研究——以河南省郑州市为例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odyou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大批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中国社会出现了一个数量庞大且特殊的群体——流动儿童群体。当前,他们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入学准备作为对儿童入学适应及学业成绩有预测作用的因素,近年来成了国际层面的研究热点之一。但国内学者对学龄前流动儿童的入学准备研究的还较少。本研究把焦点集中在了流动儿童身上,对他们的入学准备状态进行了考察。   在对以往研究全面梳理和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借助“儿童入学准备综合测评工具”对学龄前流动儿童的入学准备状态进行了考察和分析。同时,研究还通过幼儿入学准备家庭环境问卷和对幼儿园园长及教师的访谈,从量与质的角度分析了流动儿童处所背景中存在的对他们入学准备不利及有利的影响因素。   研究表明:(1)与农村常模分数相比学龄前流动儿童的入学准备水平处于中等状态,而与城市常模分数相比学龄前流动儿童的入学准备水平处于落后状态;(2)学龄前流动儿童在“学习方式”和“言语发展”领域的准备状态较为落后;(3)男生在整体和各领域的准备状态上都落后于女生;(4)学龄前流动儿童家庭中存在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低下、家长受教育程度低、家长教育观念陈旧和教育能力有限、家庭教育资源匮乏、亲子互动频率低且质量不高等因素不利于其入学准备的发展;(5)流动儿童家长重视对子女认知能力、交往能力及自理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其入学准备相关领域的发展;(6)学龄前流动儿童所在幼儿园的基础设施差、师资水平低、教师的入学准备观念片面等因素不利于其入学准备的发展;(7)幼儿园教学侧重对儿童认知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其“认知与一般知识”领域的发展。   最后,研究者对学龄前流动儿童的入学准备状态及其家庭和幼儿园的现状进行了讨论与分析,并从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和教育公平视角出发为改善学龄前流动儿童的入学准备状态提供了相应建议。
其他文献
校本课程开发是目前我国教育的一个热点话题,不少专家学者包括部分基层教师在这方面积累了诸多宝贵的经验。民族传统体育与校本课程的有机结合,对丰富校本课程的选题内容,发掘、
汉字是一种复杂而又精密的文字,其中形声字的比例占到半数以上,在汉字中是非常常见的。形声字中的声旁能够表达汉字的语音信息,对汉字的语音总体激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汉字词
拖延是日常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现象,大学生的拖延行为尤其普遍。长期习惯性拖延是一种问题行为,会对个体的作业成绩以及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深入探讨研究拖延的内在动机和影响
教师教研作为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升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随着“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浪潮不断推进,我们也发现了教师教研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教师学习是一个既古老又新鲜的话题。古代的教师学习主要以“自育”和“自我成熟”为主要特征,而近代的教师学习开始转向以“他育”为主。在终身学习思潮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