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梅格纳德·德赛(Meghnad Desai)是英国颇具影响力的新左派经济学家,同时他还兼有英国议会上议院议员、工党党员的身份。面对当今全球化趋势下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新变化,德赛回到古典马克思主义,在挖掘马克思的市场学说的基础上形成了“市场动力”理论,并通过全球化视阈赋予了市场动力理论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德赛的经济思想在国内译介甚少,鲜为人知,通过深入研究和解读德赛的市场动力理论,有助于了解西方新左派的经济思潮,把握国外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动向。德赛的经济思想兼容并蓄,内容丰富。他将自己的学说、理论置于全球化的宏观视阈中,通过对德赛全球化视野的分析,可以进一步把握全球化历程中资本主义的发展脉络和非资本主义的演进阶段。在全球化背景下,德赛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空间价值,赋予了市场动力理论动态的、历史的、现实的意义。在德赛市场动力理论的微观生成中,他不仅继承了英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术传统,还批判地吸收了经济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等学术思潮,同时结合个人经历,形成了独特的研究理路。德赛通过历史批判、整体思维、时空视角、逻辑解释构建了自己的话语体系。市场动力理论作为德赛经济思想的核心具有三重维度,三者之间是一个递进关系。首先,自由是市场的动力。自由逻辑下调节着阶级关系、形成了经济关系,自由市场还创造了社会财富。德赛指出,阶级关系的演变透射出资本主义的内部矛盾,但阶级矛盾可以通过阶级合作和共生来缓解;经济关系的形成反映出对市场客观规律的遵循,但市场规律随着市场的时空转换暂时难以超越;自由市场创造的所谓公平和富裕则是德赛对不平等社会的一种妥协式解答。其次,市场是社会存在的动力。市场是资本主义的活动场域,在市场关系下,资本主义围绕利润率周期性运动,围绕价值规律均衡增长,并在利润率下降的趋势下不断开拓空间。德赛认为,围绕利润率周期性增长是资本主义运行的机理,周期性增长产生于资本与劳动的对立统一之中;围绕价值规律的均衡增长是资本主义的存在方式,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资本主义具有长期存在的可能;利润率下降的动力激发则是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在利润率下降的压力下反而能够促使资本主义持续存在与发展。最后,全球化下的自由市场是社会转型的动力。全球化重新复活了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运动规律的经济学思想,德赛指出,世界市场中存在着空间极限,既是地理空间的界限,也是生产关系的发展极限,市场的空间极限回答了“社会何以跃迁”的问题;自由市场也存在着时间危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危机中发展递进,新的社会关系也将在危机中孕育生成,市场的时间危机回答了“社会转型何时实现”的问题;全球化下的自由市场为时空超越准备了条件,市场中酝酿着社会转型的契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否定与自我否定中回答了“社会理想如何实现”的问题,社会转型发生在资本主义充分成熟,市场动力发挥最大优势、达到最大极限之时。从市场动力理论出发,德赛总结了资本主义三种发展模式的经验,并对社会主义的两个方案进行了反思,资本主义模式并没有完全拒绝政府的作用,社会主义方案最终发展趋向于市场机制,德赛认为不同的体制在对抗中不是变得不同,而是变得更加相似。在对20世纪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体制的批判反思中,德赛构建了超越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理想社会,认为社会主义因素蕴含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内部,蕴含在自由市场机制当中,社会跃迁的契机要到资本主义内部去寻找,社会主义建立在资本主义的繁荣之上,等到资本主义将世界整合为一个整体,市场动力机制没有潜力可以释放时,资本主义将在否定与自我否定之中走向新的社会跃迁。在德赛看来,这个新的社会是一个社会自觉的共同体,市场与政府相互协调,全球实现了理性治理。德赛认为社会主义要等到资本主义完全成熟时才能实现是马克思的本意,当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随着全球化兴起与发展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覆灭,而是马克思主义的复活。德赛的市场动力理论追溯了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展现了空间在场的逻辑,丰富了经济学人文主义的内涵,从某种意义上说,德赛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西方的现实解释力,也论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先进性,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描绘了现实色彩。但德赛的市场动力理论也还有一些缺陷,比如夸大了自由市场的力量,放弃了对私有制的批判,拒绝了阶级斗争,对资本主义制度充满幻象和同情,对俄国革命的态度值得商榷等等。在新一轮全球化趋势下,当代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迅速崛起,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特别是挖掘德赛这一批新左派经济学家的经济理论有助于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从德赛的市场动力理论出发,尊重市场力量,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协调政府与市场关系等思想观点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有深刻的启示意义,“中国方案”、“中国智慧”能从中汲取诸多的有益元素,这也是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题中应有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