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河三角洲地区淡水资源匮乏、土壤瘠薄、盐分含量高,返盐快,治理效果难以持久,严重制约该区粮食生产和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加强该区水肥管理,明确不同水肥运筹模式对盐碱地的改良效果和作物的增产效应,对于促进黄河三角洲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项目课题为依托,以中度盐碱地小麦-玉米轮作为研究对象,设置对照(CK)、习惯施肥(CM)、优化习惯施肥(OCM1、OCM2)、化肥(2/3基肥+1/3追肥,OM1)、有机肥+化肥(2/3基肥+1/3追肥,OM2)、有机肥+减量化肥(2/3基肥+1/3追肥,OM3)、化肥(1/3追肥+2/3基肥,OM4)、有机肥+化肥(1/3追肥+2/3基肥,OM5)、有机肥+减量化肥(1/3追肥+2/3基肥,OM6)不同施肥处理,并设置了与OM4、OM5、OM6相对应的增加灌水量到2.5倍SPV(土壤孔隙体积)的OM7、OM8、OM9不同灌水量处理,研究了不同水肥运筹模式(肥料运筹+水分运筹)的控盐增产效应,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在小麦季,较之CK、CM处理,有机肥和化肥配施处理均具有控制盐分、提高土壤养分的效应,其中灌水2.5倍SPV+有机肥+基追比1:2化肥这种运筹模式在成熟期水溶性盐含量最低,较之空白减少了12.6%,在相同的施肥措施下,增加灌水量能减少0-20cm土壤全盐含量11.5%-12.6%,20-40cm土壤全盐含量7.8%-9.5%,水肥管理措施最为有效。(2)从小麦产量构成因子来看,水肥模式灌水2.5倍SPV+有机肥3600kg/hm2、化肥(N-P2O5-K2O=15%-5%-5%)基追比为1:2运筹模式小麦产量5384.4kg/hm2为最高,较习惯模式灌水1.5倍SPV、基施磷酸二铵(N-P2O5-K2O=18%-46%)750kg/hm2、追施尿素300kg/hm2的小麦产量2908.05kg/hm2,增产85.2%,是试验中最优的水肥模式。(3)在玉米成熟期,前期施用有机肥+2.5倍SPV灌水处理较之CK、CM处理均具有降低土壤水溶性盐分的效应。其中一次性追施化肥(N-P2O5-K2O=15%-5%-5%)处理OM4和OM5全盐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分别比CK处理降低了29.2%、32.1%,在养分方面,有机肥和化肥配施处理均增加了土壤有效养分,其中OM5土壤有效磷含量最高,比OM4有显著增加的趋势,增加了42.4%,OM5土壤有机质含量比OM2高出7.2%,因此为最优运筹模式。(4)从玉米产量因子来看,各水肥运筹处理的产量比对照均显著增大,提高幅度为38.66%-65.43%。前期施用有机肥+2.5倍SPV灌水处理中,一次性追施化肥80%F1处理OM6的玉米产量最大,达到5184.75kg/hm2,较习惯模式提高了23.14%,说明在相同处理下化肥减量施用不会造成玉米减产。(5)灌水2.5倍SPV+有机肥3600kg/hm2+化肥(N-P2O5-K2O=15%-5%-5%)1:2基追比运筹模式可作为当地小麦-玉米轮作控盐、供肥及稳产增产的主要水肥运筹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