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抑郁障碍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探究认知功能损害与临床症状的关系。方法首先以数据库中484例抑郁障碍患者和194例正常对照为研究对象,采用重复性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验(Repeatable Battery for the Assessment of Neuropsychologital Status,RBANS)、stroop色词测验等评估患者及正常对照的认知功能,分析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特点;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17,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等评估患者的临床症状,分析临床症状与认知功能损害的关系。另选取60例抑郁障碍患者为调查对象进行3个月的调查,分别于基线、2周末、4周末、6周末、8周末、3个月时评估HAMD、HAMA,于基线、6周末、3个月时进行RBANS、stroop色词测验评估,分析临床症状与认知损害的关系。依据3个月时HAMD得分将抑郁障碍患者分为临床治愈组(HAMD≤7)、未临床治愈组(HAMD>7),分析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特点。另收集9名抑郁障碍患者,进行访谈和病例资料收集,了解抑郁障碍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特点。结果1.抑郁障碍患者与正常对照在认知功能方面存在显著差异(t=2.85,p=0.004)。人口学变量中受教育年限(B=0.416,t=9.49,p<0.001),年龄(B=-0.121,t=-2.76,p=0.006)共同解释RBANS22.4%的变异量。2.6周末(t=-5.76,p<0.001)、3个月(t=-2.34,p=0.024)的RBANS与基线水平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个月时,临床治愈组与未临床治愈组在RBANS上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Z=-1.22,p=0.231)。3.抑郁障碍患者睡眠障碍因子(B=-0.233,t=-4.85,p<0.001)、躯体化焦虑因子(B=-0.118,t=-2.57,p=0.011)共解释RBANS8%的变异量。4.基线水平的焦虑因子解释3个月时RBANS21.5%的变异量(B=0.414,F=12.32,p=0.001)。基线水平的躯体性焦虑解释3个月的即刻记忆10.1%的变异量(B=-0.317,F=5.03,p=0.030),基线水平的精神性焦虑解释3个月的视觉广度11.6%的变异量(B=0.340,F=5.88,p=0.019)。结论1.抑郁障碍患者普遍存在认知功能损害。人口学变量(受教育年限、年龄)可以预测认知功能损害。2.抑郁障碍患者在症状恢复后仍然存在认知功能受损。3.抑郁障碍临床症状与认知功能存在一定的关系。睡眠障碍、躯体化焦虑预测了认知功能水平。4.基线的焦虑因子得分可以预测3个月之后的认知功能。基线水平的躯体性焦虑可以预测3个月之后的即刻记忆,基线水平的精神性焦虑可以预测3个月之后的视觉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