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丧葬观研究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urachenq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丧葬在我国古代一直被视为礼之大节,是任何阶层都必须面对的具有最普遍意义的极少数问题之一,它像一根无形的线串起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而丧葬则要受丧葬观的支配,丧葬观是一个时代知识、思想和信仰的集中体现。探讨唐人的丧葬观可将唐人对于丧葬的态度揭示出来,这样既可从一个侧面来观察唐代的社会面貌及民众的思想和行为,又可从一个新的视角来解释唐代的时代思想,有助于我们对唐代历史的整体把握与分析。而唐人丧葬观的研究现状则与其研究的重要性明显不匹配,目前学界尚无把唐人丧葬观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进行全景式考察的成果。有鉴于此,笔者拟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分三编八章对唐人丧葬观进行系统综合的专题研究。上编《唐人丧葬观的渊源》分“第一章唐以前人的丧葬观”和“第二章唐人的死亡观与葬俗”两章展开探讨。第一章分时段对唐以前人的丧葬观进行了简单的梳理。原始人灵魂不死的观念催生出了安葬死者的意识和习惯,涂朱、二次葬及同一氏族死者头向基本一致等原始社会的典型葬俗反映了生者希望死者顺利进入死后世界与族人团聚并获得永恒的生命的愿望。夏商西周人鬼神观念浓厚,为了使死去的亲人在死后世界生活富足及获得他们的福佑,就以手中积聚的财富厚葬死去的亲人。春秋战国人的丧葬观以诸子百家的丧葬观为代表,诸子百家中,儒、墨、道三家的丧葬观相对系统和集中。儒家对鬼神采取避而不谈的态度,孔子主张葬之以礼,其虽不提倡厚葬,但以其衣钵传人自居的孟子和荀子却均提倡之。墨家主张薄葬而又右鬼,自违其术,客观上为自己极力反对的厚葬作了“嫁衣”。道家乐死的死亡观决定了其丧葬观的薄葬倾向,但是其薄葬主张太过于不近人情,后世道家薄葬观的持论者是在扬弃了其不近人情的一面后,才不断将其发展和完善的。两汉魏晋南北朝人的死亡观已经比较系统而多元,他们通过墓葬装饰及随葬品来践行自己的死亡观。第二章对唐人的死亡观与葬俗进行了剖析。唐人的死亡观大体有死后有知和死后无知两种。死亡观与葬俗密不可分:认为人死后有知者多倾向于厚葬,由这种原因引发的厚葬之风主要表现在帝陵规模宏大、丧礼完备繁复、厚葬遍布各个阶层及随葬品丰富贵重这四个方面。在厚葬大行其道的唐代,薄葬的声音虽然微弱,但从未断绝。唐人薄葬的动机不一,但从死后无知的角度出发主张薄葬者则尤为普遍和深刻。唐人丧葬观既是唐以前人丧葬观发展的历史结果,也是唐人死亡观在丧葬上的呈现。唐以前人的丧葬观是唐人丧葬观的历史渊源,唐人的死亡观是唐人丧葬观的现实渊源。中编《唐人丧葬观的内涵》分“第三章死葬北邙:唐人归身的理想之地”、“第四章升天成仙:唐墓壁画中的死后世界”及“第五章入地为鬼:唐人观念里的冥界主宰”三章进行具体的论述。唐人的丧葬观并非仅基于现实的人间世界,还有对仙界及冥界的认知和思考。这种基于汉代天、地、人结构而形成的天、地、冥“三界”观念,正是宇宙整体结构在丧葬上的投射。唐人十分重视葬地的选择,在葬地的选择中对北邙十分推崇。北邙在唐代最终确立了丧葬圣地的地位,成为葬地的通称和意象。唐人重视葬地选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认为风水好的葬地可以使肉体不腐,而肉体不腐是唐人死后世界观形成的重要依据。唐人的死后天上观主要表现为死后升仙的观念,而死后升仙的观念在唐墓壁画中有着集中的体现。本文通过《云中车马图》、《树下老人图》、《仙鹤图》、《四神图》、《阙楼图》等唐墓壁画中升仙的典型意象对唐人的死后升仙观念进行了初步探讨。唐人观念里人死后的存在方式除升天成仙之外,还有入地为鬼。入地之鬼所处的空间即冥界,冥界的最高主宰即冥王。唐代的冥王除泰山府君、阎罗王这两位主流冥王之外,还有华山神、东海公、城隍等一些小众冥王。唐代冥界多王化的现象是冥界多元化的反映。对于有升仙意象的唐墓来说,升仙意象基本上均是多重的;唐代冥界多元化的现象在唐人墓志等墓葬要素中有所反映;唐墓中升天成仙与入地为鬼这两种死后存在方式常同时出现。升仙方式的多样化、入地之鬼所处冥界空间的多维化、升天成仙与入地为鬼两种死后存在方式的拼合化,唐墓中这些多元化的设计都是墓葬设计者为了取悦墓主人,而为他们提供的有充分选择余地的一揽子有价值的死后存在方式的解决方案。下编《唐人丧葬观的外化》考察了冥婚、招魂葬及归葬这三种唐人丧葬观外化的特殊形式。冥婚者通过结婚、招魂葬者通过招魂、归葬者通过将遗体运回故乡的边缘礼仪达到了归依祖茔的条件,通过安葬祖茔的礼仪将他们聚合进了祖先居住的亡者世界,成了祖先神,享有亡祖祐护、子孙祭拜的权利,这样死者和生者都得到了慰藉。冥婚、招魂葬、归葬这三个稍加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丧葬习俗是唐人在丧葬观方面基于不完全、不完整理解世界基础上的完美主义、完整主义的倾向,是生者替死者补足人生缺憾、实现人生完美的最后努力,既是一种哲学观、人生观的投射,也是具体礼俗、仪式的反映,寄托了唐人对故乡、彼岸世界的幻想与归宿感的落实。就我国古代的丧葬礼俗来说,官方颁布并欲使民间践行的丧葬礼仪是大传统,而民间自发遵行的丧葬习俗则是小传统。冥婚、招魂葬与官方颁布的丧葬礼仪不合,属于丧葬礼俗小传统,但是在唐代却普遍为上至皇室显贵、下至平民百姓的各个社会阶层认可并遵行。冥婚、招魂葬作为民间自发遵行的丧葬礼俗小传统在程式等方面对官方认可的丧葬礼俗大传统有所吸收和借鉴,而后者对前者亦有所接纳和包容,这体现了两个传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这种交流和互动在归葬习俗上表现的更为明显,归葬是官方认可的丧葬礼俗大传统,但亦为民间所自发遵行,在唐代,上至政府、下至民间对归葬都十分重视和热衷。我国古代丧葬礼俗的形成以及发展演变就是丧葬礼俗的大、小传统之间交流和互动的结果。
其他文献
初中物理在课堂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为更好地推动初中物理教学的高效化,本文综合笔者所学和工作经历,提出一些物理教学建议。
简要阐述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实际意义,然后探讨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具体应用,其中包括营造探究教学氛围、创设探究教学情境、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强学生的合作交流,以此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物理学科是研究物质运动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是自然科学课程中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在初中阶段需要学习的一门重要课程。物理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人文学科素养,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但是大多数学生的基础较为薄弱,在物理学习中存在许多困难,需要教师合理创新教学模式,选择新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可以更加快速地吸收不同的物理知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本文针对初中物理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展开探究。
初中物理是中学阶段的基础学科,同语、数、外一样,对学生日后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加强初中阶段的物理教学模式及方法的创新,能够有效促进初中物理学科教学的高质量发展,有利于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运用物理知识提供精品课程。但是当前初中物理教学现有模式及方法仍有一些地方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本文在借鉴初中物理教学模式及方法创新的基本范式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初中物理教学模式及方法创新的具体策略,
研究目的比较生活在海拔2516米、3660米、4500米和5018米四个不同海拔世居藏族人群的心肺耐力(CRF)及BMI,并进一步分析CRF和BMI的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同时分析超重和肥胖的检出率以及血脂各项检测指标与CRF和BMI之间的相关性。研究方法从西藏昌都市芒康县纳西乡和曲孜卡乡(2516米)、拉萨(3660米)、昌都市八宿县郭庆乡(4500米)及山南市浪卡子县普玛羌塘乡(5018米)四个
文章阐述了少儿网球发展联盟的发展意义,分析了基础性少儿网球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少儿网球发展联盟的运行策略:争取政府的支持,发挥社会组织的主体作用;结合学校阳光体育,推动网球进课堂;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校园网球氛围;拓展校园网球开展的广度和深度。希望为我国推广少儿网球运动和校园网球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东盟国家多为海洋国家,海岸线漫长、海域辽阔,海洋资源丰富。东盟海洋经济的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海洋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东盟国家的海洋经济迅速发展,各国相应地重视海洋发展战略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以此推动海洋经济发展和促进海洋产业结构调整。本文借鉴和运用海洋经济学理论与方法,以东盟国家海洋经济的发展历程为主线,阐述东盟主要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这些国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口贸易呈现爆炸式增长。2019年,中国货物出口总额达到172298亿元,连续十年保持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出口国地位,是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然而,尽管“中国制造”在全球市场中取得了显著的“数量绩效”,但长期以来中国传统的粗放型、资源消耗型经济、贸易发展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现。一方面,粗放型增长方式引发了严重的环境问题。面对严峻的环境形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针对生态文明建设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是指经济政策中包含无法预知的成分,导致市场参与主体难以准确判断政府在未来的决策。经济政策的制定旨在解决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但错综复杂的现实经济使得经济政策充满不确定性特征。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欧洲债务危机、英国脱欧以及中美贸易摩擦等“黑天鹅”事件频发,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思潮不断升温,各国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程度随之上升。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处于较
国家治理是当今全世界最重要、最核心的命题之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国家制度及其执行力的集中体现,旨在实现国家善治目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对中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列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政府在各个治理领域的重要性和主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