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华南毛蕨(Cyclosrus parasiticus)、异子毛蕨(Cyclosorus heterocar-pus)、蜈蚣草(Pteris vittata)、井栏边草(Pteris multifida)和江南短肠蕨(Allantodia metteniana)五种野生蕨类植物为试验材料,设置了100%、52%、26%和4%的全光照(分别是CK、T1、T2和T3处理)的四个处理梯度,通过测定植物叶面积、株高、比叶重、叶绿素总含量、叶绿素a/b值、脯氨酸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Fv/Fo、光补偿点和表观量子效率等指标对这五种蕨类植物进行了耐荫性的综合评价。主要结果如下:1.随着遮荫度的增加,华南毛蕨、井栏边草和江南短肠蕨的叶面积也相应的增加,在T3处理下达到最大;而异子毛蕨和蜈蚣草则是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T2处理下达到最大。五种蕨类植物的叶面积均在CK处理下最小。2.遮荫处理使五种蕨类植物的株高都发生了变化,其中华南毛蕨、异子毛蕨和蜈蚣草的株高,随着遮荫度增加表现为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均在T2处理时达到最大;华南毛蕨和蜈蚣草株高在CK处理下最低,异子毛蕨则在T3处理下最低;井栏边草和江南短肠蕨的株高则随着遮荫度增加呈上升趋势,在T3处理下达到最大。3.随着遮荫度的增加,五种蕨类植物叶片的比叶重随之降低,在T3处理下达到最低值,均与对照CK差异显著,其中蜈蚣草的比叶重变化最为显著;江南短肠蕨和华南毛蕨变化较小。4.五种蕨类植物的叶绿素总含量在各个处理下均显著高于对照CK下的,且随着遮荫度的增加而上升,在T3处理下达到最大值;除蜈蚣草外,其余四种蕨类植物的叶绿素a/b值则随着遮荫度的增加而减小,在T3处理下处于最低点,与叶绿素含量的变化趋势正好相反。蜈蚣草的叶绿素a/b值则随着遮荫度的增加先减小后上升,在T2处理下处于最低点。在遮荫处理下,五种蕨类植物的叶绿素a/b值均小于2.3,表明都属于耐荫植物。5.随着遮荫度的增加,华南毛蕨、异子毛蕨和井栏边草的脯氨酸含量也增加,在T3处理下达到最大值;而蜈蚣草和江南短肠蕨的脯氨酸含量则随着遮荫度的增加,表现为先升后降的趋势,在T2处理下达到最大值。6.随着遮荫度增加,华南毛蕨、井栏边草和江南短肠蕨的Fv/Fm和Fv/Fo值随之上升,在T3处理下达到最大值;蜈蚣草和异子毛蕨的Fv/Fm和Fv/Fo值则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T2处理下达到最大值。7.随着遮荫度的增加,五种蕨类植物的光补偿点都随之下降,在T3处理下达到最低值。表观量子率则有所不同,其中华南毛蕨、井栏边草和江南短肠蕨的表观量子效率随之上升,在T3处理下达到最高值,而蜈蚣草和异子毛蕨的表观量子效率则是先上升后降低,在Tl处理下达到最高值,在T3处理下达到最低值。在T3处理下,五种蕨类植物的补偿点排序为:异子毛蕨>蜈蚣草>江南短肠蕨>井栏边草>华南毛蕨,而表观量子效率排序则为:江南短肠蕨>华南毛蕨>井栏边草>蜈蚣草>异子毛蕨。8.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隶属函数法对供试材料的10个生理指标进行分析,得出了五种蕨类植物耐荫性综合评价D值,并运用逐步回归方程建立最优回归方程进行耐荫性指标筛选。可知五种蕨类植物耐荫性的排序为:江南短肠蕨>井栏边草>华南毛蕨>异子毛蕨>蜈蚣草。其中叶绿素a/b)、荧光参数Fv/Fm和Fv/Fo是鉴定蕨类植物耐荫性较好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