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性聋患者认知损害机制的脑结构及功能磁共振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nlee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年性聋(presbycusis,PC)是指随着年龄增加逐渐发生的以高频听力下降为主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主要表现为言语识别能力下降,其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明显上升。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速,PC已经成为老年人主要的感觉障碍。近期研究表明,PC患者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发病率是正常听力老年人的2-5倍[1]。有学者提出,PC患者的言语识别能力下降其实是听觉中枢言语处理障碍(central auditory processing disorder,CAPD),CAPD可能是AD发生的早期征兆[2]。对于AD患者,改善自身听力的难度要远低于消减其他危险因素[3]。因此,深入研究PC患者认知损害的神经机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早期干预老年人的听力损失,包括助听器和耳蜗植入等,或许可以成为预防痴呆的有效方法。  然而,目前PC认知损害的神经机制仍不明确,对CAPD尚缺乏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的客观量化指标[4]。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尤其是磁共振结构成像(structur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sMRI)和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的飞速发展,为研究疾病的神经机制提供了有力工具。前期sMRI和fMRI研究已经证实,PC患者听觉皮层的结构和功能存在显著改变。近期有学者提出,PC患者需要调用更多的认知资源去理解听觉信号减弱的言语信息,长期以往可能触发从听觉系统到认知系统的级联式改变[5,6]。因此,PC患者的神经改变可能涉及多个系统,我们也应该考虑非听觉皮层的变化。所以,本研究将分别应用基于表面形态学的分析(surface-based morphometry,SBM)和静息态低频振荡振幅(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s,ALFF),在全脑水平探索PC患者结构和功能的改变;而且,我们还将分析PC患者脑结构和功能改变与认知损害的关系。另外,有关PC患者认知损害的听力学研究多局限在国外人群,我们也将在这一方向展开研究。  论文包括三个部分,摘要如下:  第一部分:汉族老年人听力损失与认知损害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以中国汉族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应用纯音平均听阈(pure tone average,PTA)和言语识别阈(speech reception thresholds,SRT)两种测试指标来评估听力损失,使用中文版成套神经心理测验来评估认知损害,然后探索中国汉族老年人听力损失与认知损害的关系。  方法:选取年龄≥60岁且没有神经或精神疾病病史的中国汉族人80名,所有受试者都经过神经心理测验及听力测试,分析认知功能评分和听力结果的关系;再将受试者进一步分为老年性聋组(PC组)和正常听力组(NH组),重复上述分析。  结果:中国汉族老年人认知功能与PTA、SRT密切相关。非语言相关的认知测试与SRT之间的相关性强于与PTA之间的相关性,而言语相关的认知测试与PTA之间的相关性强于与SRT之间的相关性。此外,PC组PTA或SRT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明显强于NH组。  结论:中国汉族老年人认知功能与PTA、SRT密切相关,且PC组PTA或SRT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明显强于NH组。另外,SRT可能是探索PC患者认知损害的一个重要听觉测试指标,可以成为PTA的补充。  第二部分:基于表面形态学分析的老年性聋认知损害的脑结构研究  目的:应用基于表面形态学的分析(SBM)方法探索PC患者组和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听力对照组全脑的结构差异,并分析PC患者脑结构变化与认知损害之间的关系。  方法:选取年龄≥60岁且没有神经或精神疾病病史的中国汉族人,26名受试者入选老年性聋组(PC组),健康对照组(HCs组)由26名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与PC组匹配的听力健康者组成。所有受试者经过神经心理测验及听力测试,并应用三维T1加权TFE序列采集大脑的结构数据。  结果:与正常听力对照组相比,PC患者大脑的皮层萎缩主要发生在以下脑区,包括:听觉皮层、默认神经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DMN)节点(包括双侧楔前叶、顶下小叶和右侧后扣带回)和右侧岛叶。研究结果还显示PC患者的听力损失与左侧颞横回皮质厚度的减少存在相关性,DMN节点的结构改变与的其认知损害存在相关性。  结论:DMN关键节点的GM萎缩可能是与PC相关认知损害的影像学标记。此外,研究还表明右侧岛叶皮层的厚度与PC患者言语感知能力相关。听力损失和对言语理解所需认知资源的增加可能导致PC患者脑内发生级联式改变,包括听觉和认知相关皮层的结构重塑。  第三部分:基于静息态低频振幅的老年性聋患者认知损害的脑功能研究  目的:应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的低频振荡振幅(ALFF)来分析PC患者和年龄匹配的正常听力对照组整个大脑的功能性改变,并分析PC患者脑功能改变与认知损害之间的关系。  方法:选取年龄≥60岁且没有神经或精神疾病病史的中国汉族人,26名受试者入选老年性聋组(PC组),健康对照组(HCs组)由26名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与PC组匹配的听力健康者组成。所有受试者经过神经心理测验及听力测试,并应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序列采集大脑的功能数据,分析低频振荡振幅(ALFF)的变化。  结果:与正常听力对照组相比,PC患者多个脑区的ALFF值发生显著下降,包括右侧听觉区域、默认神经网络(DMN)节点(包括双侧楔前叶、后扣带回、角回和右侧颞中回)、右侧额中回和缘上回。而且,PC患者DMN节点的ALFF值降低与认知损害存在显著相关性;PC患者的SRT与右侧后扣带回的ALFF值明显相关。  结论:PC患者存在多个脑区的自发性活动异常。PC患者DMN节点的ALFF值显著降低,并与认知评分密切相关,可能是PC认知损害的影像学标记。此外,研究还表明PC患者左侧后扣带回的ALFF值与SRT相关。这些发现为我们理解老年性聋认知损害的神经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长久以来,我国高中化学教学的目标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在教学过程中,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被视为课程的重点,面向的是具体化的考试.教师出于升学的压力,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性地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只告诉学生是什么,遇到具体的题目时怎么使用已知的知识解题,而不让学生去探究为什么.长此以往,就使得学生普遍存在着创新能力和探究精神的缺失,沦为只会机械解题的工具.要知道,创新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如
目的:本试验通过比较NMP22、BTA、端粒酶在膀胱癌诊断中的敏感性、特异性,对其进行评价,为膀胱癌无创检查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对30例膀胱癌患者,将其在膀胱镜检查前或检查五天
教学发展到了今天,化学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新课程改革创导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不应是教师的“独角戏”,更应是通过对课堂进行不同的演绎,探索不同的教学方式,寻找教学效果最优化的一个过程.  一、在课堂引入中重视创设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就是向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情境,用来丰富学生感知,启迪学生思考探究,引导学生联系和想象,激发学习兴趣,迅速吸引学生进入课堂教学的情境之中,
本研究拟通过检测hMLH1、hMSH2及p53在子宫内膜癌及正常内膜中的表达,探讨其与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的关系。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99例子宫内膜癌及22例正常子宫内膜中hMLH
新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改变传统教育现状。科学探究是学生在物理课程和现实生活情景中通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反思与评估,交流与合作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方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物理新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物理教学中恰当运用探
期刊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在原发性小肝癌首次治疗中的应用。  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的原发性小肝癌患者与68例开腹手术切除的原发性小肝癌患
目的:  1、本研究通过大鼠异氟醚麻醉模型,利用高通量microRNA芯片技术检测不同浓度异氟醚暴露后大鼠皮层中microRNAs表达谱变化,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  2、通过荧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