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单晶高温合金中W-Re协同效应和叶片新型杂晶形成机理研究

来源 :钢铁研究总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baoli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镍基单晶高温合金由于其优异的高温力学性能、抗氧化性能和抗热腐蚀性能,成为制备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的优选材料。难熔元素W和Re的添加能显著提高镍基单晶高温合金的高温力学性能。理解W和Re对高温合金显微结构演变的作用,对提高镍基单晶高温合金的服役温度十分有意义。而在镍基单晶叶片的实际生产过程中,杂晶的控制与消除能显著提高叶片的合格率,从而大幅度降低单晶叶片的成本。本文利用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镜(SEM)、电子探针(EPMA)、扫描电镜原位拉伸、球差矫正透射电镜(TEM)、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EBSD)和Pro CAST模拟等手段,研究了W-Re协同效应对模型单晶合金在热暴露和室温拉伸过程中显微结构的演变,以及某种单晶涡轮叶片叶身-缘板转接区杂晶的形成机理。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三元Ni-Al-W和四元Ni-Al-W-Re模型合金在铸态时,W、Re偏析在枝晶干,γ’相粗大且形貌不规则。经过完全热处理,W的偏析基本消除,Re的偏析得到明显改善,合金中γ’相立方度变好。Ni-Al-W和Ni-Al-W-Re合金中W均择优在γ’相中,且占据Al位,Re择优分配在γ相中。2.W和Re的扩散系数远小于Ni和Al的扩散系数,W和Re的添加,阻碍了原子的扩散,显著降低了γ’相的长大速率,提高了γ/γ’相界面的稳定性。W/Re共同添加,对γ’相的粗化抑制更明显。W的添加或W/Re的共同添加,提高了合金的室温强度,降低了模型合金中γ’相的层错能,导致位错切入γ’相的形式转变为反相畴界(ABP)和层错(SF)。3.叶身-缘板转接区杂晶呈条带状,从宏观上看,其长度方向与叶身和缘板的枝晶生长方向平行(或垂直);从微观上看,杂晶区域的枝晶发生相同方向的倾斜,杂晶的成分与叶身和缘板没有明显区别。由于叶身-缘板转接区散热条件差,过冷度小,成为缘板上的最后凝固区域,枝晶形状也变成纺锤形。先凝固的缘板边缘产生较大的凝固收缩应力,导致叶身-缘板转接区部分三次枝晶发生断裂,从而形成杂晶。本文的创新点如下:1、针对三元Ni-Al-W和四元Ni-Al-W-Re两种镍基模型高温合金,1)利用球差矫正TEM的STEM-HAADF模式等,给出了元素W和Re相择优和占位的直接实验证据,W择优γ’相,占据Al位,Re择优γ相;2)通过热暴露实验,发现W的添加或W/Re的共同添加,促进γ/γ’相界面的稳定;3)通过扫描电镜下的拉伸实验并结合TEM研究,明确了W或W/Re均能降低γ’相的层错能。2、结合多种实验表征技术和有限元模拟,研究了某单晶叶片中新型杂晶的形成机理。研究发现,由于叶片叶身-缘板转接区散热条件差,过冷度小,成为缘板上的最后凝固区域,枝晶形状变为纺锤形;先凝固的缘板边缘产生较大的凝固收缩应力,导致转接区部分三次枝晶发生断裂,形成杂晶。
其他文献
大尺寸金属铸锻构件由于制备工艺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其成分和组织结构的分布具有不均匀的特性,而这些不均匀分布会导致构件在不同位置理化性能的不同,破坏了基体结构和性能的连续性,也对材料的服役行为造成重要影响,有可能导致构件使用寿命缩短甚至直接报废。所以,实现大尺寸金属铸锻构件成分与组织结构的大范围、跨尺度精细分布表征,不仅有利于解析其材料成分与组织结构的分布特征,也为材料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材料制备工艺
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对于高速列车车轮这一重要走行部件的质量要求日益提高,但是对于成分和显微组织传统的表征方法存在分析区域小(μm级)且分析速度慢的问题,为了满足大尺寸高速列车车轮成分、组织、性能的表征需求,本论文探索建立了大尺寸试样(cm级)的成分、组织、性能的表征和分析方法,并对成分、组织、性能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讨论。论文立足于材料基因工程的理念,针对高速列车车轮剖面上不同部位设计取样,结合
Monel K-500合金作为一种广泛应用于海洋环境中的合金材料,常用于制造螺旋桨,泵轴,螺栓等部件,其腐蚀机理的研究是指导其正确使用的基础。在流动海水及静止海水中,冲刷腐蚀和点蚀为Monel K-500合金的典型腐蚀形态,本文采用了管流、射流、微区电化学及电化学试验研究这两类的腐蚀特征及影响因素。通过管流试验研究了该合金在3 m/s的无砂海水中的冲刷腐蚀,发现线性极化测试方法可以作为该合金冲刷腐
Fe-Ga合金作为一种新型智能材料,因其具有驱动磁场低、饱和磁致伸缩系数高、机械性能好等优点,可用于致动器、传感器、换能器等高新技术领域,从而成为研究热点。本研究采用定向凝固法制备了Fe72Ga28合金单晶,通过调控热处理工艺参数制备了不同的复合相结构,对Fe72Ga28合金单晶、热处理过程中相结构的形成及转变进行了表征和分析,研究了相转变及相结构对该材料磁性能、磁致伸缩性能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
本研究采用Jmat Pro热力学计算软件、光学显微镜(OM)、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电子探针(EPMA)和透射电镜(TEM)等手段研究了热等静压(HIP)态粉末高温合金和热处理态Ni-MC合金碳化物组织,测算了1100℃、1180℃和1200℃过渡族金属M和C形成的MC型碳化物(M:Ti、Zr、Hf、V、Nb、Ta)在镍中的固溶度。同时对均匀化处理后的Ni-MC合金在850℃和950℃进
形状记忆合金是通过马氏体相变及其逆相变而具有形状记忆效应的功能材料,最具开发价值的Fe-Mn-Si-Cr-Ni系形状记忆合金除了形状记忆性能外,因其可通过已有的钢铁企业生产条件进行大规模冶炼和加工,具备强度高,刚性好等优点,适用于作结构材料,也可作特殊用途材料,在应用方面具有广阔前景。目前在建筑结构中已经用于抗震阻尼器,开发铁基Fe-Mn-Si-Cr-Ni系形状记忆合金及其工业化生产关键技术,已经
稳定残留奥氏体和形成逆转变奥氏体是改善高强度钢超低温韧性的主要手段之一,然而超低温用高强度不锈钢中的残留/逆转变奥氏体对韧性的影响是复杂的,高强不锈钢固溶处理后残留的奥氏体显著改善超低温韧性,但残留奥氏体对Cr、Ni和Mo等合金元素含量极为敏感,控制约20-30%奥氏体对应的Cr、Ni等合金元素窗口非常窄,同时高强度不锈钢过时效形成的逆转变奥氏体对超低温韧性的影响不明确,为此本文针对不同类型高强度
非调质钢因其节约能源、降低成本等优点在汽车曲轴等零件上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随着钒等微合金化元素价格飙升,非调质钢也面临着进一步降低成本、改善加工性能稳定性等问题。低成本合金元素Ti具有细晶强化和析出强化的作用,稀土Ce可以通过改善硫化物夹杂来改善钢的切削加工性能。不过,Ti、Ce微合金化非调质钢方面的研究报道很少。因此,本文设计了几种Ti、Ce微合金化非调质钢,研究了Ti微合金化钢的热变形行为和
Sm2Co17型烧结永磁材料作为一种功能材料,因其同时兼具磁性能优良、耐腐蚀性强和温度稳定性好等特点。在国防工业、国民经济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但Sm2Co17型永磁材料晶体结构内部滑移系统不足,室温脆性很大,不但给机械加工过程带来困难,而且对永磁器件的稳定性造成不利影响,也限制了该类材料在较强冲击和振动的场合的应用。通常,材料的力学性能主要与其自身的化学成分、晶粒尺寸,显微组织等因素有关。本文主
GH4738合金是沉淀强化型镍基高温合金,起源于美国20世纪50年代,由于其有较高的强度,良好的热腐蚀性能以及优异的抗蠕变、抗疲劳能力,而被广泛用于制造航空发动机的涡轮盘、涡轮叶片及紧固件。本文通过高温扩散退火试验、热变形以及冷变形试验,对GH4738合金紧固件用冷拉棒材各生产流程的组织演化进行了详细的研究。高温扩散退火试验中,通过研究合金铸态组织中的枝晶偏析行为,确定了扩散退火工艺,枝晶偏析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