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美学视角下Gone with the Wind 汉译本的比较研究——以傅东华和李美华的汉译本为例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f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西译学发展史上,翻译与美学有着极深的渊源。翻译美学从美学视角研究翻译,认为翻译过程就是一个审美的过程。翻译活动同其他人类活动一样,其主体(包括译者)都会秉承着对美的追求。虽然译者的翻译审美是个体行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翻译审美只是虚幻的主观存在。相反,通过对译本的描写性对比研究,原作中的美如何在译作得以再现以及译者的审美选择等都是可以是被感知、把握和分析的。在翻译过程中,一方面,译者会在译文中再现翻译美学所涉及的形式系统美学成分,如原作中语音的形象生动,词汇的叠韵平衡,句式的对仗工整和篇章的紧凑呼应。对原作和译作语言层面的对比分析可以彰显这些审美要素;另一方面,从翻译美学所涉及的非形式系统美学成分来看,译者的审美情感和审美选择虽然具有极强的主观性,但也不是任意的,通过对不同译本的对比分析,结合原作创作过程中原作者的审美情感和审美选择,可以发现不同的译者总是会有意无意地在译作中表现出自己的审美情感和审美志向。  本文选取傅东华和李美华的译本,从翻译美学这一概念的理论渊源入手,将翻译美学理论应用于具体的翻译文本分析,即以翻译美学理论为框架,主要从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两个层面分析两个译本中译者如何再现原文承载的美学要素以及如何在译本中表现自身的审美情感和审美志向,具体而言,形式系统的美学要素主要体现在两个译本的语音层、词汇层、句法层和篇章层,而非形式系统的美学要素主要指译者的审美情感及审美志向在不同译本中的表现。通过具体翻译实例分析,本研究有以下发现:一、尽管译者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译者的翻译目的和译者所采取的翻译策略等方面都有所差异,但是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都尽量再现原作形式系统的美学要素,如采用一定的修辞手段,力图再现原作之美;二、译者的审美情感和审美志向会投射在译文中,本文通过对译文的措辞、修辞、翻译策略的选择等进行深入分析,发现译者非形式系统的审美表现也是可以被感知、被把握的。研究表明:在翻译中,译者对美的追求不可避免,译者的翻译审美不是虚幻的存在,而是可以被感知分析的。翻译研究者只要对文本进行深入分析,就可以解读出原作中的美学要素如何得以再现以及译者审美情感和审美志向如何表现出来。
其他文献
本文试图在系统功能语言学框架下,从人际意义出发研究投射现象。本文通过考察人际投射小句在英语语言学书评这一特定语类中的语篇行为特征,旨在论证人际投射小句是语言使用者用
英语写作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近年来有关英语写作教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成果颇多。既有基于现代流行的交际法的过程写作教学也有在传统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体
自从朱译莎剧面世以来,已经有六十多年了。在这六十余年中,朱译本以其流畅典雅、朗朗上口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影响十分广泛。朱生豪作为莎学事业的先行者,为我国的莎学事业做出
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我国对俄旅游业市场经历了起步、迅猛发展、稳步发展和急剧下降的发展轨迹,存在着诸如经济环境、法制、服务质量、旅游纪念品和宣传等方面影响我国对俄旅游业市场的诸多因素。总体来看,我国对俄旅游业市场的发展一直处于良好的发展势头,只是个别年份出现了短暂的程度不同的下降。针对存在的影响因素,我们提出了一些改善我国对俄旅游市场环境的对策,供有关部门参考,以利于这一市场的稳步健康发展。
约翰·厄普代克是集小说家、诗人和评论家于一身的美国当代文学大师,他一生笔耕不辍,直到2009年辞世共创作了包括其代表作“兔子四部曲”在内的60余部作品,内容涉及二战后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