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西译学发展史上,翻译与美学有着极深的渊源。翻译美学从美学视角研究翻译,认为翻译过程就是一个审美的过程。翻译活动同其他人类活动一样,其主体(包括译者)都会秉承着对美的追求。虽然译者的翻译审美是个体行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翻译审美只是虚幻的主观存在。相反,通过对译本的描写性对比研究,原作中的美如何在译作得以再现以及译者的审美选择等都是可以是被感知、把握和分析的。在翻译过程中,一方面,译者会在译文中再现翻译美学所涉及的形式系统美学成分,如原作中语音的形象生动,词汇的叠韵平衡,句式的对仗工整和篇章的紧凑呼应。对原作和译作语言层面的对比分析可以彰显这些审美要素;另一方面,从翻译美学所涉及的非形式系统美学成分来看,译者的审美情感和审美选择虽然具有极强的主观性,但也不是任意的,通过对不同译本的对比分析,结合原作创作过程中原作者的审美情感和审美选择,可以发现不同的译者总是会有意无意地在译作中表现出自己的审美情感和审美志向。 本文选取傅东华和李美华的译本,从翻译美学这一概念的理论渊源入手,将翻译美学理论应用于具体的翻译文本分析,即以翻译美学理论为框架,主要从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两个层面分析两个译本中译者如何再现原文承载的美学要素以及如何在译本中表现自身的审美情感和审美志向,具体而言,形式系统的美学要素主要体现在两个译本的语音层、词汇层、句法层和篇章层,而非形式系统的美学要素主要指译者的审美情感及审美志向在不同译本中的表现。通过具体翻译实例分析,本研究有以下发现:一、尽管译者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译者的翻译目的和译者所采取的翻译策略等方面都有所差异,但是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都尽量再现原作形式系统的美学要素,如采用一定的修辞手段,力图再现原作之美;二、译者的审美情感和审美志向会投射在译文中,本文通过对译文的措辞、修辞、翻译策略的选择等进行深入分析,发现译者非形式系统的审美表现也是可以被感知、被把握的。研究表明:在翻译中,译者对美的追求不可避免,译者的翻译审美不是虚幻的存在,而是可以被感知分析的。翻译研究者只要对文本进行深入分析,就可以解读出原作中的美学要素如何得以再现以及译者审美情感和审美志向如何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