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塔里木河上游的荒漠绿洲过渡带,属于生态环境变化的敏感地区,同时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全球变化研究的关键区域之一,对外界的干扰、尤其是对以人类活动为主导的区域水土资源的开发反响较强烈。该流域已经由天然绿洲生态系统向人工绿洲生态系统转变,荒漠植被逐年退化、面积减少,失去了其强大的维护生态平衡功能。本试验通过滴、漫灌对荒漠绿洲过渡带植被、土壤及地下水的影响,旨在为荒漠绿洲过渡带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荒漠绿洲过渡带植物组成塔里木河上游荒漠绿洲过渡带植物有12科27属37种,以双子叶植物类群占优势,植物物种较贫乏,种类单一、多样性低。该区植物区系成分有10个类型、2个亚类,地中海成分占优势,温带成分也占有一定的地位,属干旱区荒漠植物。2.胡杨种群龄级结构、分布格局和物种多样性分析滴灌靠近农田的两个种群龄级结构完整,为稳定型种群;远离农田的两个样地种群龄级结构不完整,为衰退型种群。漫灌靠近河道的两个样地种群为稳定型种群;远离河道的种群为衰退型种群。距离农田较近的样地为随机分布,其余均为聚集分布。滴灌下荒漠绿洲过渡带距离农田由近及远,多样性指数逐渐降低,差异极显著;漫灌四个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变化不规律。3.滴、漫灌下荒漠绿洲过渡带地下水位、水质的变化滴灌下的四口观测井,地下水位在1.94~2.91m之间,距离农田由近及远,年平均地下水埋藏逐渐加深(P<0.01);4月,地下水埋藏较全年差异极显著浅于其他月份。漫灌下的四口观测井,地下水位在1.15~5.28m之间,距离河道由近及远,年平均地下水埋藏逐渐加深,差异不显著;3月~6月,地下水埋藏较全年差异极显著深于其他月份;7月~11月,年平均地下水埋藏逐渐变浅(P<0.05)。滴、漫灌下荒漠绿洲过渡带的地下水整体为碱性,阴离子中Cl-、SO2-4含量最高,阳离子中K+、Na+含量最高,HCO3-、Ca2+、Mg2+含量相对较低。距滴灌农田最近的观测井矿化度较高,为3.34g/l,距农田由近及远,矿化度逐渐降低;而漫灌地距河道最远的观测井矿化度较高为1.07g/l。4.滴、漫灌下荒漠绿洲过渡带土壤因子的变化滴灌下样地土壤pH值在8.10-9.04之间,距农田由近及远土壤pH值逐渐降低,差异不显著。漫灌下样地土壤pH值在8.12-8.94之间,样地之间土壤pH值差异不显著。滴、漫灌下不同土层土壤pH值差异不显著。滴、漫灌下荒漠绿洲过渡带距离农田、河道由近及远,土壤含水率逐渐降低;土壤含水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土壤总盐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逐渐降低的趋势,表层总盐含量较高,差异极显著。滴灌下距离农田由近及远,土壤总盐含量逐渐降低;而漫灌下距河道由近及远土壤总盐不规律,距河道最远处的土壤总盐含量最高。通过对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滴、漫灌下荒漠绿洲过渡带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含量上层土壤比下层的含量高。距离农田较近的样地土壤理化性质高于其他样地,差异显著。5.滴、漫灌下荒漠绿洲过渡带各环境因子之间的分析通过灰色关联分析表明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以及速效钾与滴、漫灌下荒漠绿洲过渡带物种多样性有着较大的相关性。滴灌下对物种多样性影响的地下水化学类型以Cl-—Na+为主;漫灌以Cl-—SO42-—Na+—K+为主。通过相关分析表明滴、漫灌下荒漠绿洲过渡带水中的矿化度与八大离子、以及八大离子之间极显著相关,物种多样性各指数之间显著相关。滴灌下影响D指数的主要因素为土壤总盐、土壤含水率、有机质等,且与土壤总盐极显著相关;漫灌下各土壤因子与D指数没有显著相关性。滴灌下D指数与水中矿化度、pH值、八大离子有着极显著相关性,而漫灌下荒漠绿洲过渡带D指数与地下水位、水中矿化度、pH值、水分八大离子均无显著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