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4年,由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写出版的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是苏联重要的政治经济学著作,是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重要教材和范本,在中国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深受苏联模式的影响,20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苏联模式弊端的初步暴露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出现的挫折,中共领导人试图通过学习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检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思路的缺陷与不足,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教科书》的学习和反思中,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以及理论界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但由于思想认识的历史局限,毛泽东等第一代中共领导人尚未从总体上质疑苏联模式,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体制束缚,而仅仅是作了细枝末节的调整和修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共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管理体制的转变,开启了改革开放之路,突破了苏联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束缚,走上了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突破了苏联模式的体制束缚,同时超越了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本文由绪论和正文四章组成。绪论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梳理了相关文献综述。第一章,论述了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编写与基本情况。本文分析了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编写背景,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基于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同时加强联共(布)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斯大林的主持下由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写出版了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由于中共领导人缺乏社会主义经验,加之斯大林大力推行苏联模式,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自出版以后在社会主义国家得到广泛传播,在中国也引起了中共领导人和理论界的关注并且掀起了学习热潮。第二章,论述了学习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社会背景和基本情况。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由于领导干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知识准备不足,同时"三面红旗"引发的社会问题逐步暴露出来,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引起中共领导人和理论界关注和学习。中共领导人和理论界作为学习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重要主体,试图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第三章,论述了中共领导人和理论界对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学习与反思。中国模仿苏联模式建设社会主义,确立了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和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同时,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中共领导人认识到苏联模式的弊端并且进行了积极地探索,但是这种积极地探索并未坚持下去,中共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体制束缚。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引起了理论界的关注与探讨,理论界对斯大林和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思想作了深入地分析,既认识到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科学性,同时也指出了这本著作的历史局限性,提出了许多适合当时具体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然而在"左"倾思想影响下,理论界的思考不仅没有摆脱旧的思想观念的束缚,而且提出的某些正确思想观点也没有引起重视。第四章,结语部分,历史的回顾与审视。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对中国产生了复杂而长远的历史影响。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对《教科书》的学习和反思并没有能够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共领导人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坚持改革开放,确立了中国发展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探索出了不同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突破了苏联模式的束缚,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本文通过分析《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在中国的引入、中共领导人和理论界对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学习与反思,从一个侧面揭示出中国共产党由学习苏联模式到反思苏联模式的历史过程。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证明,无论是在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都要坚持从本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而不能搞教条主义照搬照抄别国经验、他国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