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与气候变化共同影响下的植被物候研究 ——以京津唐地区为例

来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up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化是人类导致环境变化的主要因素,城市内部下垫面水热特性和大气成分发生改变,引起区域气候变化,进而对植被的物候期造成影响。植被物候是气候变化和外界环境变化的感应器,研究城市植被物候,有利于深入理解气候变化和城市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本研究以京津唐为研究区,利用2001-2019年MOD13Q1植被指数产品提取研究区内植被的物候参数(生长季开始期、生长季结束期和生长季长度),揭示其时空变化特征,并研究了城市化因素与气候因素对植被物候的影响。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京津唐地区出现了植被生长季开始期提前、结束期推迟、生长季延长的现象,分区域看,北京和天津郊区的植被物候期变化更为明显,唐山与之相反,城区较为显著。(2)植被物候期沿城区-郊区方向上表现出明显的梯度现象,随着距城区距离的增加,植被生长季开始期逐渐变晚、结束期逐渐提前、生长季长度逐渐缩短,且距离城区越远,植被物候期变化的幅度越小。(3)城区和郊区的植被物候期均受城市化因素的影响,北京和天津郊区的植被物候变化受城市化因素影响更强,唐山相反,城区植被物候受城市化因素影响程度更强,且相较于唐山,北京和天津的植被物候与城市化因素相关性更强。(4)气候是影响植被物候变化的重要因素,城区和郊区植被生长季开始期和生长季长度主要受气温影响,且城区植被受影响程度更高;影响不同城市城区和郊区植被生长季结束期的气候因素有所不同。(5)北京、天津和唐山城区和郊区植被物候受城市化因素或气候因素单一影响较少,仅北京城区的植被生长季开始期和结束期与唐山郊区的植被物候期受城市化因素或气候因素影响,大多受两者共同影响,且城区植被物候期受气候因素影响程度更高,郊区反之。
其他文献
本研究基于二维雷暴云模式,耦合不同冰晶核化过程的参数化方案,利用一次山地雷暴个例,探讨冰核在云中微物理过程、降水过程、起放电和空间电荷结构的具体影响途径及其与同质核化的异同之处。模拟结果表明:同质核化过程是云顶附近较小冰晶的主要贡献者,表现为相对较高的冰晶数浓度。大量生成的小冰晶增强了非感应起电过程,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主正电荷区与主负电荷区,在发展的初始阶段就呈现出三极性电荷结构。通过异质核化形成的
地表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LST)在全球和区域尺度水循环和能量平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遥感反演的LST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和气候研究。本文基于Aqua卫星上的AIRS(the Atmospheric Infrared Sounder)和MODIS(the 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LST产品、
为了更好地防控干旱灾害以及有效地对水资源进行管理,研究中国及不同气候区干旱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中国地区为研究对象,基于CMIP6的20个全球气候模式中的气温、降水、风速等气象要素,采用基于Thornthwaite和PenmanMonteith计算潜在蒸散发(PET)得到的sc PDSI干旱指数,分析中国及各气候分区历史(1961-2014年)和未来(2015-2100年)干旱
独特的区域环境特征造就了优质白酒“异地不能复制性”,本研究从茅台酒产地气候特征入手,与所在的赤水河流域及相邻地区气候特征进行比较,对茅台酒产地气候是否具有独特性;其独特性体现在哪些气象要素上;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该区域气候特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等问题进行研究。首先基于1961-2018年98个逐日气象观测站数据,对茅台酒产地及所在流域和同纬度地区的气温、降水量、风速风向的气象要素的特征进行对比
21世纪以来,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无线电掩星技术愈发成熟,被广泛应用于大气探测和气候变化的研究当中。该技术利用导航卫星与低轨卫星之间的信号延迟来反演全球高精度大气参数。因此,GNSS无线电掩星技术在大气探测和气象预报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对流层顶是对流层与平流层的过渡区域,存在着频繁的水汽交换、能量传输等,可以为对流层大气进入平流层提供物理和化学的边界条件。对流层顶大气参数的空间分布和时间
干湿变化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关键问题,然而长期的干湿变化趋势研究仍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北方旱区(包括干旱区以及半干旱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恢复区和生态工程建设区,该区域的气候演变特征及其干湿变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选择基于生态地理区划的我国北方旱区作为研究区域。本文拟选择基于站点观测格点化的气温、降水与潜在蒸散发数据和GLEAM模拟的表层和根区土壤湿度数据,帕尔默干旱指数(PDSI)、自矫
全球极端高温事件频繁发生,且呈现频次高、强度大、范围广的特点。极端高温天气在6、7、8月份出现次数也屡创新高,甚至部分区域每年都遭受高温灾害的侵袭。极端的高温天气给人类健康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危害,高温天气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研究学者的关注。本文选取长三角地区27个地市作为研究区域,利用研究区内42个国家基准气象站1951-2018年的监测数据,获得各个站点6、7、8月份的日高温数据,并将高温
京津冀地区是中国政治、文化中心以及中国北方经济的重要核心区,该区域下垫面复杂、发展变化迅速,年降水及气温变率较大,极易发生极端天气事件,通过数值模拟方法,详细研究下垫面特征变化对京津冀区域极端天气过程的影响,可为该区域天气的准确预报提供理论参考。本研究选择2016年7月19-21日京津冀地区的极端降水过程以及2020年2月8-9日河北冬奥赛区的夜间异常增温过程两个典型高影响天气个例,设置敏感性对比
基于1967-2017年美国环境预报中心和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的逐日再分析资料、英国气象局哈德来中心(Hadley Centre)的海温资料、国家气候中心整编的160站气温及降水站点资料及美国气候预报中心(CPC)提供的环流指数资料,通过计算冬季北半球风暴轴和东北冷涡结构的特征指数、谐波分析、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等方法,研究了不同时间尺度冬季北半球三大风暴轴整体和东北冷涡的
为了认识2017年5月7日发生在广东的一次暖云降水主导的极端暴雨过程中对流单体中的电荷结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本文利用加入了起放电参数化方案的WRF数值模式,对此次暴雨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首先通过对比模拟结果与实际观测数据确定了模拟效果,分析了此次过程中一个单体成熟阶段电荷结构的特征及其成因,然后讨论了不同对流强度单体内底部正电荷区变化特征及其原因,最后探讨了强对流单体内感应起电机制对底部正电荷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