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疫病防治研究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wangx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疫病史研究属当前学术热点。抗日战争时期是一个疫病高发期,但学界对此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尤其对抗战时期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的疫病问题,缺乏全面细致的探索和研究。本文对华北最大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边区的疫病及其防治进行系统深入的考察,以突显其学术价值和现实价值。  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疫病横行,严重威胁着边区人民的健康、根据地的稳定和抗战大业。疫病流行的原因是深刻而复杂的,既有“天灾”,更有“人祸”。“天灾”主要是指自然环境因素。频繁的自然灾害,破坏了边区的自然环境,粮食减产甚至无收,人民饥寒交迫,缺乏营养,身体素质下降,抵御病灾的能力减弱,生活更加艰难困苦。“人祸”为社会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主要指:医疗卫生条件差,社会陋俗的影响,封建迷信盛行;日军推行细菌战造成疫病流行,日军实行“三光”政策加剧了人们生活的困苦,日军推行“集家并村”政策进一步破坏了生存环境。  面对严峻的形式,晋察冀边区党和政府坚持正确的领导,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对疫病的防治。如建立卫生防疫组织,制定相关防疫政策,积极宣传与教育,实行“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方针,开展卫生防疫运动,边区人民群众提高了卫生防疫的认识,边区疫病发病率、死亡率逐渐下降,人民身体健康水平明显提高,社会风气焕然一新,卫生条件明显改善,社会秩序逐步稳定,群众的抗战热情空前高涨。  边区党和政府的防疫举措不仅帮助灾区人民战胜了疫灾,而且使党的政策深入人心,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共产党的防疫政策,体现了边区党政军民水乳交融、荣辱与共的情谊,体现了共产党的先进性与革命性,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是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对于当前保持党的先进性,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其他文献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对外贸易保持持续地高速增长,中国制造已经走向世界,在此过程中,中国对外贸易对国外市场的依存度逐渐加大,国际贸易中的各种政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越来越
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期,欧洲大陆普遍经历了一场根本性的社会变化: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使得普通大众的生存状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而社会运动同时也是风起云涌,大众的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