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影是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电影自诞生以来就一直传播和继承着国家文化,通过这一载体,国家形象得以塑造,人们的精神寄托和文化诉求得以表达。而新中国电影又承担着代表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立场重新书写中国历史乃至人类历史,阐释中国社会走向,建构主流意识形态权威性的使命。新中国电影“天生”具有的这种党性决定了,它是政府意识形态的重要表现之一,它的发展与中国政治、电影政策息息相关。1896年,电影传入中国。自1905年中国电影产生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电影在烽火连绵的时代中仍然艰难地生存和发展着,历经左翼电影的诞生、国民党统治区进步电影的发展以及解放区的人民电影事业的创立,直至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建立。自建国以来,民族电影又经历了新中国建设时期、文革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时期等各个历史阶段的发展。新中国电影六十多年的发展历程显示,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变化决定于电影政策,电影政策又与中国政治紧密配合。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强调电影为政治服务,强调电影的教化功能、意识形态作用,最高领导也十分关注电影。这种强调和关注,一方面可化作一种动力,支持、帮助电影艺术家们更好地进行艺术创作;另一方面,还可能会成为一种阻力,因为它忽视电影创作本身具有的规律和电影作为文化产品的商品属性,混淆了文艺和政治二者的关系。正是由于这种过分的强调和关注,使得新中国的第一个重大的文化事件就是电影事件。从1949年至1957年“反右”斗争前,新中国电影虽也经历了一些坎坷,总的来说是健康发展的;自“反右”斗争开始,电影政策在错综复杂的政治环境中曲折发展,在接下来的文化大革命的政治浩劫中,中国电影事业更是面临着灭顶之灾;江青反革命集团倒台后,中国历史开始了一个新的时期,中国电影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80年代中后期,“主旋律”政策在一定时期对中国电影起了明显的推动作用;1993年电影发行体制的重大改革,又给国产电影注入了新的活力。进入21世纪,精品工程的实施、产业化进程的加速等为中国电影提供了一个又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民族电影正在这种时代的变革中艰难而又充满信心地前行着。今天回顾新中国电影政策和新中国电影事业的曲折发展历程,很好地总结其经验教训,有着丰富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由于文化传统影响和具体国情不同,新中国的电影不同于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具有与中国政治密切联系紧密配合的特点。重视电影的现实教育意义,无疑会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但如果强调不当,把电影只是看成某种思想符号或意识形态的标识,甚至当作阶级斗争工具,就会扼杀进而取消艺术。这两方面我们都经历过并有深切的体会。历史提醒人们,发展电影,必须尊重电影内在的本质,按照艺术生产的客观规律办事,才能克服和避免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在当今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时期,研究六十多年来的新中国电影政策,以史为鉴,有利于推动中国电影创造新的辉煌。本论文的研究目标就是,在阔大的历史和现实社会政治背景中,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历史时期中共电影政策的梳理,客观地再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国具体情况结合的曲折发展历程,并进一步剖析电影政策、电影与政治及社会生活之间的复杂关系,总结历史和现实的经验和教训,为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