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为力图扭转和改变当前的社会局面,那么究竟如何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呢,如何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成了摆在党和人民面前的一个大课题。而乐和治理就是在众多探索中的突出成果之一。公益组织北京地球村创办人廖晓义自2008年以来,带领团队在四川彭州、重庆巫溪、重庆南岸、湖南长沙和浙江嵊泗等地与党委政府陆续密切合作,共同探讨,分别在以上各地做出了实验样板,形成了一套乐和治理的理念和操作模式,为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探索了一种可行的路径。廖晓义吸收了梁漱溟、费孝通以及北大潘维教授等等的思想成果,进行了十多年的乡村建设研究和实践,认为中国的“乡村病”的根源在于乡村社会治理结构失调,而乡村社会治理结构的失调在于乡村自然社区组织的解体。因此要进行乡村社会治理,就要从重建乡村自然社区组织开始。那么廖晓义及其团队与多地基层党委政府通过通力合作,多年来所实践探索和理论总结的乐和治理模式究竟是什么呢?参考廖晓义乐和家园建设培训资料的原文就是五句话:第一,“一站两会”的组织结构模式,即以社工站为平台的社工服务模式;以自然社区组织为基础的社会共治模式;以联席会为平台的基层民主协商模式。第二,以三事分流为核心的责任共担模式;第三,以社区基金会为平台投入机制改革为切入点的利益共享模式;第四,以村社联手为纽带的城乡互哺模式;第五,以培育和引导群众组织为特色的群众路线。本文以乐和治理的项目为案例,展开分析以建设自然社区组织为根基的乐和治理方式。第一章通过历史分析法,总结和归纳历史上乡村治理的三大时期的背景和优缺点,并总结提炼乡村社会治理的发生机制。第二章通描述乐和治理的历史,概述乐和治理的治理体系,并用乡村社会治理的历史规律分析乐和治理的机制。第三章主要通过案例分析,进一步分析乐和家园这种治理结构的功能。第四章进行乐和治理的中外比较、古今比较和当代比较,从比较差异中分析乐和治理的创新内涵,以表现其传承所构成的合理性。第五章从乐和家园的可行性分析和不足上来说明其可推广性和实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