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企业生产率与出口是所谓“新-新贸易理论”的一个基本视点,这个视点的一个重要论题是企业生产率与其出口决策行为之间的互动关系。迄今为止的研究主要沿着这两个变量间因果联系的两个方向展开:一个是从企业生产率到其出口决策行为,另一个是从企业出口行为到其生产率变化。已有研究尤其是实证研究关于前一个方向的因果联系得出的结论大多是肯定的,即证明了企业生产率决定其出口决策,高生产率的企业更倾向于出口。而关于后一个方向的因果联系得出的结论则是多样的,有肯定亦有否定。出口与生产率还是经济增长理论探讨的重要论题之一,关注的重点在于出口的行业生产率效应。本文主旨,除了沿着“新—新贸易理论”的这个视点,引人中国现实与数据进行从机理梳理到实证检验而外,还试图从“新—新贸易理论”与增长理论的综合视点切入,梳理企业与行业两个不同层面出口的生产率效应及其联系。这一研究的理论创新空间首先与中国特有的现实联系在一起,而将企业和行业两个层面综合考虑,本身就属于新的探索。其现实政策意义也是可以预料到的。理论上,本文从已有经典模型出发,引入中国现实进行了机理阐述。具体有两个部分:(1)在企业出口决定的理论模型分析中,将影响企业出口决定的异质性特征拓展至更多的维度,为更为全面地探讨“自我选择效应”这一理论假说在中国的适用性问题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2)试图将出口与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由企业层面过渡到行业层面,进而完成对“出口学习效应”的机理阐述,并对由于企业出口选择与行业生产率绩效之间的利益不对称所导致的“合成谬误”猜想——即企业个体利益与行业或国家整体利益不一致的现象进行了一个初步分析。据此提出一个适合中国的分析框架,进而在实证分析部分给出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实证上,本文针对上述机理并基于中国企业数据对理论假说进行经验验证,这包括对同一主题从不同视角的考察以及对“合成谬误”猜想的尝试性实证分析。具体有以下几方面:(1)关于企业出口决定的“自我选择效应”这一经典理论假说在中国总体企业中的适用性问题,本文同时使用劳动生产率和TFP进行了更为全面的经验论证;(2)本文基于所有制视角还发现了中国企业出口参与存在部分“自我选择悖论”特征,并将其归结为“倒U形”现象予以描述,同时从所有制结构这一颇具“中国特色”的制度视角加以合理解释;(3)本文给出了基于典型省域之间的经验比较分析,进而为中国企业出口参与决策提供了更具现实价值的经验参考和政策启示;(4)本文对企业出口的行业生产率“合成谬误”猜想给出了来自中国的尝试性实证检验,并且还利用此前的部分“悖论”特征较为合理地解释了这一现象。主要的研究结论是:(1)基于中国总体企业出口行为的分析表明,就劳动生产率而言,其对出口决定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与“自我选择”假说相悖,这种所谓的“悖论”现象主要由我国特有的加工贸易占主导的贸易模式所致;而对TFP来讲,其对出口决定却表现出稳健的正向影响,符合“自我选择”假说,这可能归因于出口企业具有相对较好的“软环境”。第二,基于所有制视角的分析表明,不同所有制企业中生产率对出口倾向的影响存在巨大差异,即“自我选择效应”在中国仅具有有限的适用性,而这种差异更多的是由所有制背后所隐藏的特殊制度因素所造成的。第三,基于典型省域的企业出口决定比较分析表明,浙江因其高比重的民营经济并受特殊的制度环境影响而表现出符合与违背“自我选择”假说的现象并存;而广东则因其高比重的外资企业及其所从事的加工贸易表现出“一边倒”的“自我选择悖论”特征。第四,对企业出口的行业生产率绩效是否存在“合成谬误”这一猜想进行的尝试性实证分析表明,从广义上来讲,在中国有70%以上的工业行业存在所谓的“合成谬误”现象,而仅有不到30%的行业具有出口的行业生产率利得。基于上述分析,本文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启示,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不论是解决当前企业或产业迫在眉睫的转型升级问题,还是完善影响企业效率乃至贸易利得的制度性障碍,都需要我们搭建起一架维系“微观——中(宏)观”层面的桥梁,使得中国企业的出口参与行为更趋理性化,贸易利得更趋合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