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班怒洋盆地的演化以及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的结构与属性是青藏高原相关研究的热点与关键问题。论文依托1:5万I45E022023切改布错幅区域地质调查项目,研究区位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与喀喇昆仑-南羌塘-左贡陆块的交接部位,是班怒洋盆地构造演化的一部分。色哇组是班怒洋不断演化过程中盆地进入消减阶段的产物,其时代及沉积相的研究对进一步探讨班怒洋的演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实测剖面及野外采集到的菊石化石为基础,通过沉积相分析、菊石化石鉴定等方法厘定西藏双湖多玛地区色哇组的时代。取得了以下成果与认识:岩石地层方面,据实测剖面的岩性过度关系,发现了色哇组与上覆莎巧木组的整合接触关系,证实了研究区内色哇组与上覆莎巧木组呈整合接触。生物地层及年代地层方面,在研究区色哇组碎屑岩中采集到共6属7种菊石化石。经室内鉴定,将菊石化石根据层位分为两组,分别为:第一组Ptychophylloceras cf.tatricum时代为中侏罗世早巴柔期,Dorsetensia haydeni arkell,Dorsetensia cf.regrediens(Huag),Witchellia tibetica Arkell三种菊石时代皆是中侏罗世中巴柔期,可与欧洲的中巴柔阶Sowerbyi带相对比。第二组:Neuqueniceras cf.yokoyamai Kobayashi and Fukada是中侏罗统巴通阶上部Retrocostatun带的分子,Homoeoplanulites cf.acuticosat(Roemer)是西欧晚巴通期Discus带的重要代表,Oxycerites cf.subcotarius Oppel是西特提斯地区早卡洛夫期Koenigi菊石带的分子。据菊石化石指示的时代特征,综合考虑前人研究后得出色哇组时代为早侏罗世晚期托阿尔期至中侏罗世晚期卡洛夫期。剖面沉积相方面,根据两条实测剖面的岩性组合、沉积构造及化石特点,将研究区色哇组划为海底扇沉积相。并在此基础之上,划分出中扇、外扇两个沉积亚相,以及水下分支水道、天然堤-溢岸、朵体、刻切水道四个沉积微相。共识别出了两个沉积旋回并共同组成了海进-海退-海进的沉积序列。从整体上看向上粒度变粗,砂泥比上升,水深虽韵律性变化但整体呈海退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