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罗门之歌》中文化创作的疗治与美国黑人身份的重建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3951880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黑人被强运到美国成为奴隶,失去赖以生存的黑人文化,他们丧失了自我身份,承受着奴隶制和种族主义的带来的伤痛。因此,美国黑奴制和种族主义给美国黑人所带来的痛苦和创伤是近现代美国文学作品中一个不朽的母题。作为黑人作家,托尼·莫里森深切关心黑人同胞在美国的生存状态,因此对黑奴制和种族主义的历史记忆也成为莫里森小说关注的主题。在《所罗门之歌》这本小说中,莫里森所关心的问题锁定在遗忘或谨记创伤的困境。《所罗门之歌》的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的美国,虽然奴隶制已经废除,但奴隶制的历史记忆和内化后的种族主义继续给获得自由后的美国黑人带来创伤,对他们的身份建构造成破坏性影响。   本文以文化创伤理论为视角,分析《所罗门之歌》中文化创伤带来的身份问题。通过探索小说背后作者所暗示的疗治和身份构建,本文揭示:对于美国黑人来说,只有理解他们的创伤性历史以及在社区和文化遗产的帮助下,他们才能重建身份。本论文分为五部分:   绪论以探讨创伤和美国黑人的经历为起点。作为黑人作家,托尼·莫里森始终坚持描写美国黑人的生活经历。她的第三本小说《所罗门之歌》表明创伤继续困扰着几代美国黑人。   第一章介绍评论界对《所罗门之歌》的研究成果,指出从文化创伤理论视角解读这本小说的可能性,以及对概念“创伤”、“文化创伤”进行概述和介绍。   第二章讨论小说中人物的创伤身份。作为边缘化人群,美国黑人必须承载奴隶制和种族主义的创伤性记忆。《所罗门之歌》讲述了人物不同的创伤经历,直接的或间接的,以及这些经历带来的不可避免的后果。   第三章阐释文化创伤是造成本小说人物的创伤身份的主要原因。虽然奴隶制已经废除了很多年,它对黑人的影响却是持久性的。此外,种族主义仍然存在于白人社会。对于美国黑人来说,这就是不可遗忘的创伤。   第四章分析小说中人物的创伤疗治及身份重建的过程。在创伤面前,每一个人都通过不同的方法进行疗治。有些人试图通过遗忘过去以及黑人文化而全盘接受白人文化;有些人却紧紧依附过去,以拒绝接受白人文化来试图维护黑人文化。最终他们远离了自己的社区和文化,没有胜利走出创伤,未能重建身份。幸运的是,有的人勇敢面对和理解过去,在社区和文化遗产的帮助下,成功地走出了创伤记忆,重建了身份。   本文最后指出,虽然创伤深深地印刻在美国黑人的心灵和文化里,那些敢于面对、回顾、重塑奴隶制和种族主义现实的人能够理解自己,理解美国人,理解美国黑人,从而在社区和文化遗产的帮助下,重建他们的身份。通过描写美国黑人的经历,莫里森不仅为美国黑人也为其他边缘化民族指出了如何在白人文化主导下生活。
其他文献
权力和身份是人们认识自身并区别于他人的基本依据,是通过主体之间的叙述而产生的一种认同,是社会话语建构的结果但并非固定不变的。近年来,政治家演讲话语中的权力和身份建
凯瑟琳·温莎是美国当代重要的女作家之一。《琥珀》是温莎的处女作,也是她的代表作,是一部思想深刻的历史言情小说。《琥珀》生动地再现了在英国王朝复辟时期女性对自我价值
中国大学英语课堂的话语权力一直是外语界的热门话题。中国的英语教学一开始受西方教学模式影响而繁荣了几十年的典型“师-生-师-生-…”模式,加上传统的中国哲学倡导师尊生
长期以来,人们对空间的思考呈现出两种维度:一种是将空间视为具体的物质形式,另一种是将空间视为精神的建构。索雅将主观性引入空间,提出“第三空间”的概念,也就是倡导将精神
约翰·福尔斯是一位多产且取得非凡成就的作家。2008年《泰晤士报》评出了“自1945年以来50位英国最伟大的作家”。福尔斯也名列其中。《尾数》是福尔斯最短小、最轻松的一部
话语标记语是说话者用来实现成功交际的一种手段。在言语交际中,话语标记语的应用十分广泛,它们是口语或书面语中表达说话人特定的语用功能、传递特定的语用信息的词语或结构
《白鲸》是十九世纪中叶美国著名作家赫尔曼·麦尔维尔的代表作。作者借捕鲸船“裴阔德”号的唯一幸存者以实玛利之口,讲述了亚哈船长带领船员疯狂追杀白鲸,最终酿成人鲸双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