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材施教,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教育瑰宝中一个颇具特色的教育思想。早在先秦时期,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认识到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在实践中对不同的学生施以不同的教法和要求,他的这种教育思想在我国教育史上一直被关注和提倡。随着新课程标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全面实施,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①,真正实现初中语文的素质教育,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话题。笔者认为,在目前素质教育背景下,因材施教中不同之“材”不光指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也指学生的性别差异、受教育者所享用的教育资源差异等。因此,初中语文教学必须根据不同之“材”进行不同之“教”,因材施教在初中语文素质教育中有其必要性和应用性。第一,由于人的先天素质、环境和教育以及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不同,人的身心发展存在着个别差异,这就要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因个体差异性而教。在班级授课制的体制下,建立导师制对学生进行合理分层,在教学环节和评价目标方面进行分层化教学,可有效地照顾到初中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第二,初中学生的性别差异性表现较为突出。开展性别化教学,便是在充分考虑学生心理发展所存在的客观差异及其产生原因的基础上,在初中语文教育规律和培养健康人格的基础上,对男女学生施以侧重点不同的教育。它对初中写作教学尤为重要。针对性别差异,拓展命题范围,组织男女学生互评作文,实施性别差异评价,能够提高写作教学的质量。第三,初中语文教学中教育资源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城乡差别是其中一个突出的方面,语文教学中的综合性学习部分受其影响尤为明显。因此,对于地处山区、文化落后的乡镇学校而言,应该结合自身的条件,在综合性学习当中确立合适的探究主题,开展特色活动,真正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完成初中阶段综合性学习的目标。总之,初中语文学科由于其得天独厚的优势,能为学生学好其他学科提供前提,必然成为整个素质教育的基础。对于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而言,充分挖掘学生的差异性,并在教学中进行相应的“差异”教学,实施因材施教,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