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管理视角下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以寿县为个案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zhongt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历史留给华夏子孙们丰厚的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城便是其中之一。历史文化名城保存着大量的文物古迹,体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她具有历史价值的同时,更具有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首先,历史文化名城凭借其独特的历史风貌吸引游人,形成文化旅游经济。其次,历史文化名城是历史文化的聚集地,她反映着社会发展的脉络,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社会财富。   为了保护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城,我国通过立法共批准了118个历史文化名城并给予重点保护。然而,由于地方政府错误的政策、消极保护的态度、保护资金不足等原因,历史文化名城的境遇岌岌可危。加之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施行以及城市的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建设也迅速发展。城市建设发展可以为本地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如可以带动周边农村发展的同时,又可以与附近城市结对合作、谋共赢。然而,在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中进行大规模的旧城改造、日新月异的新城建设、新兴房地产的开发、众多旅游景点的规划,造成一些具有历史文化内蕴的古城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不可避免的城市建设对历史古城的破坏越来越突出。在城市发展更新日益加速的时代,在城市建设不可避免的情况下,面对城市建设过程中历史文化名城遭到破坏的状况愈演愈烈。在社会管理视角下,既要进行城市必要的更新建设与发展,又要对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同时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这个天平得以平衡,这是学界和政界面临的重大历史课题。   在研究介绍国内外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本文从社会管理视角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面临的困境和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本文的第二章对历史文化名城寿县目前面临着古城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以及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其主要是由地方政府保护与发展资金不足、消极保护、缺乏注重整合意识以及社会管理职能缺失造成的。第三章首先分析了寿县地方政府目前保护与发展的策略,并在借鉴了平遥古城保护与发展的社会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探讨了历史文化名城寿县的保护与发展的社会管理策略。本文第四章提出对策——地方政府如何提高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的社会管理能力。在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过程中,古城地方政府需要通过正确的社会政策的引导、建立权责清晰的保护管理系统,并积极拓展资金来源来建立健全社会管理机制。通过创新社会管理方法,即注重发挥专家作用和引导监控企业参与,并建立健全地方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的法律法规,从而达到对历史文化名城有效地保护和发展。   本文立足于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等多学科领域,进行跨学科交叉和整合研究,从县域地方政府的社会管理为研究视角,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进行探讨。全文以默顿的中层理论为统筹,将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进行对接。本文寄希望于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与可行性参考意见。
其他文献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表示愿意迁到城镇定居,但这种附着有农村土地权利与户籍双重条件的愿望往往与国家政策相悖。为全面考察农民工真实迁移意愿,深入厘清
教育期望是个体基于自身能力水平和实际情况,对于自身所追求或希望达到的教育水平的心理预期,对于衡量个体教育获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CEPS2013-2014年基线调查数据,分析了
坚持源头治理,大力推进施工单位经济管理信息系统一体化,积极探索将电子科技手段运用于资金分配、工程监督和质量监管等各个方面,走出一条利用科技手段保证工程资金安全的新
文章以民族地区农村居民受教育水平对阶层流动的影响作为研究主题,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观察和访谈的形式收集相关资料,借鉴国际社会经济地位指数,依托统计软件对受教育水平与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并提出要以“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由此可见,流动人口问题已经引起
我国是一个少数民族众多的国度,各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是民族价值观和智慧的结晶。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各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精神财富,大力弘扬
近些年,由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的扩大化,造成了大量土地被征用。在这一征地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失地农民。再加上相关机制的缺失、社会保障不完善以及失地农民
对于中国的农民来说,土地不仅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也是最重要的保障机制,土地养老无疑已经成为广大农民最主要的养老保障方式,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为了满足城市经济社会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