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为推进我国学校社会工作的制度化进程,也为了服务更多有需要的学校场域内的人,本文在总结已有服务经验的基础上,以笔者在F市K机构的实习经历为背景,通过参与X基金会的驻校社工服务项目,采用滚雪球抽样开展深度访谈收集资料,并运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发现驻校社工在嵌入服务学校的过程中,其与服务学校的关系可能会经历一个关系发生、关系建立、关系深化和关系异化的演变过程。其中,内外部动因共同对二者关系的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推进我国学校社会工作的制度化进程,也为了服务更多有需要的学校场域内的人,本文在总结已有服务经验的基础上,以笔者在F市K机构的实习经历为背景,通过参与X基金会的驻校社工服务项目,采用滚雪球抽样开展深度访谈收集资料,并运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发现驻校社工在嵌入服务学校的过程中,其与服务学校的关系可能会经历一个关系发生、关系建立、关系深化和关系异化的演变过程。其中,内外部动因共同对二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影响。内部动因主要指作为行动主体的驻校社工,具体包括其所属的单位和其自身具备的某些特征。外部动因主要由行动客体、项目内容、政策环境和效果反馈组成,行动客体即服务学校,项目内容是驻校服务依托的项目自身的特征,政策环境是当前与社会工作相关的制度和环境,效果反馈指驻校服务取得的有益成果评价。具体而言,行动主体所属单位方面,当社会工作机构其注册背后的支持力量越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或社会影响、服务的经历越负向、越具备看透机遇内涵的眼光、给予的支持越充足越具体时,就越能助益驻校社工与服务学校发展关系。行动主体自身方面,当驻校社工具有社会工作的专业教育背景或者驻校前已有相关的工作经验、其性格偏向外向善言、能够以诚待人并主动沟通且行动有方时,就会有利于其与服务学校发展关系。行动客体方面,当服务学校越存在不良特征、社会对其要求越开放和追责、对驻校服务越有需求、领导越具备战略思维和宽广的胸襟气度越能帮助驻校社工与服务学校发展关系。项目内容方面,当资方提供的支持越多越具体、项目运行的时间越长程序越不严苛,越能帮助驻校社工与服务学校关系的发展。政策环境方面,当法律规定社工入校合法并对驻校社工的薪酬待遇作出合理规定、社工的社会认知度越高时,越能给驻校社工与服务学校发展关系带来便利。效果反馈方面,无论反馈的结果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越是正向结果的反馈越能使驻校社工与服务学校的关系得到发展。本文由五章构成,第一章和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研究的相关要素,包括研究的背景、意义、内容、方法、文献回顾和理论基础等。第二章是研究的具体实施,即整个研究具体操作的过程。第三章和第四章呈现的是研究结果,具体而言第三章讲述驻校社工与服务学校的关系演变过程,第四章讲述影响驻校社工与服务学校关系发展的因素。第五章是研究的总结和反思,既对研究的结论进行了总结和适当的提升,又提出了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农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群众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与新时代发展相适应、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农村风俗并未如期而至。农村婚丧喜事大操大办、封建迷信、打牌赌博等疑难杂症仍然非常突出,成为农村的“精神短板”。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文明乡风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目标,移风易俗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更是乡村治理中亟须探讨的一项重要课题。近年来,各
省级政府为推进电子政务制定了系列政策文件,每篇政策文件都深刻影响着电子政务的建设质量与发展动向。以1999年“政府上网年”为起点,省级电子政务迄今已有20年演进史,而政策文件贯穿始终,是攸关省级电子政务推展进程的方向指南。那么在这20年里,省级电子政务政策是如何演化的?可以从何种途径进行探索?国家高度重视省级电子政务,“中网办秘字[2017]907号”文件确定了将京沪苏浙秦闽粤宁等八个省(自治区、
随着文化遗产保护观念的不断发展,历史文化遗产作为国家软实力的象征,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事关千秋万代,但实际保护情况却不容乐观。近年来,学界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研究不再局限于追求空间形态上的保护,而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活态化保护,意指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修缮的同时,尊重它的“原真性”和整体性,除了保护文化遗产本身,更要保护整个文化遗产所处的环境,这样才能使民众更好的感受文化遗产的独特魅
在大数据发展浪潮下,数据作为国家的战略性资源,很多国家已将政府数据开放提升为国家的发展战略,开放政府数据不仅能够激发社会发展的活力,还能实现政府数据的再利用,最大化的释放数据红利。地方政府数据开放平台作为政府向公众开放数据的窗口与载体,自2009年美国联邦政府数据开放门户网站Data.Gov上线以来,各国纷纷掀起开放政府数据的浪潮,中国也是其中之一。2012年,“上海政府数据服务网”上线,正式拉开
在“70后”作家中,李浩的创作有其独特性,其中最为明显的一点就是强烈的冒险精神。在消费时代,许多作家趋附于市场和大众,寻求成功的捷径,用“成功学配方”代替创作上的探索。李浩却执意写给“无限的少数”,拒绝创作“日常化”的小说,与时代风潮保持距离。其他作家不愿过多谈论创作影响源和创作上的野心,李浩却公开谈论文学大师们对其创作的深刻影响并且希望有一天能与大师比肩甚至超越他们。因此,在创作中李浩不仅追求形
《辋川集》作为王维唯一一组辑成集的诗,与《辋川图》共同构成了一个多元的审美空间,对后世文坛产生深远影响。自中唐大历时期,就有文人开始对《辋川集》效仿,而以“后七子”为代表的复古派频繁活动的明代中叶则是《辋川集》组诗在唐以后经典化的一个繁荣期。首先,明前期及明以前的《辋川集》经典化主要体现在诗歌创作上,另有少量的诗话、题跋、笔记等文献材料。其次,在明代中叶,“后七子”对《辋川集》的经典化方式较之前人
《闽游图》是明末清初浙江嘉兴文人画家项圣谟到福建游历期间画的一张实景山水纪游图。画中展示了闽江两岸风土人文和山水溪石之景观,着重表现闽江溪石溪水千奇万怪的景色。长卷画风严谨,用笔细腻工致。图上有画家自题的诗文和题跋,画卷后面的自题诗以及好友谭贞默题跋和李肇亨的题诗。这些诗文的内容涵盖了闽地的植物、溪水、溪石、渔夫、气候、人文环境等方面,本文的重点探究《闽游图》的图像和题记诗文之间的关系,从图文观的
本文立足于新时期以来中国现实题材电影,描述其魔幻表达的新面貌,包括叙事机制和影像表现等方面的新特征,再结合电影真实观念的转变,分析魔幻表达这种新的艺术风格所承载的社会文化心理,探究它的存在合理性。此外,因为已有的“魔幻现实主义电影”、“超现实主义电影”等西方外来的概念术语,不足以准确描述新时期以来中国现实题材电影所展现的独特面貌,故而本文提出“魔幻表达”的概念加以辨别,意图既区分“魔幻”与“现实”
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激发了当代艺术带来了表现的潜能。尤其是20世纪以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促使新媒体融入到互动装置艺术中,创作出很多优秀且具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本文涉及的新媒体互动装置艺术,它是一种复合的且时刻处于发展中的艺术形式,凭借各种新技术为媒介例如数字声音影像、互联网通讯技术、全息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和纳米生物科技等为媒介,以互动性为核心,打造一种沉浸式环境,
在当前我国社会人口结构老龄化、养老需求突显化、婚姻家庭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老年人非婚同居越来越多地得到人们的关注,常被表述为“银发同居”、“搭伴养老”、“老人走婚”等。与一般非婚同居相比,这一群体具有不以满足性需求为主要目的、无生育烦恼、养老目的明确、两性差异大等特点,这些异同点使得独立研究老年人非婚同居问题成为必要。文章通过对经典案例的分析,发现老年人同居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财产归属、继承、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