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好发于育龄期女性、以多系统受累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免疫系统紊乱及免疫抑制药物的应用,SLE患者容易发生各类感染。其中,血流感染是SLE患者和临床工作者面临的巨大隐患,其死亡率高,并可导致疾病复发、住院时间延长及住院花费增加等问题。明确发生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死亡预测因素有助于改善SLE患者的预后。风险矩阵模型是一种可视化风险评估工具,可对结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进行综合评估。在风湿病学领域中,该方法已成功用于预测类风湿关节炎是否为难治型及发生快速影像学进展的可能性。目前,国内外关于SLE患者合并血流感染的研究较少,且尚无关于风险矩阵模型用于预测SLE患者并发血流感染可能性的报道。目的1.总结SLE合并血流感染患者的病原学特点。2.探索SLE患者发生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血流感染发生的风险矩阵模型。3.探索SLE患者发生血流感染后短期死亡的预测因素。方法1.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病例组为合并血流感染的SLE患者(39例),对照组为未合并感染的SLE患者(120例),以探索SLE患者发生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第二部分,将39例合并血流感染的SLE患者按照诊断血流感染后30天内生存结局分为生存组(30例)和死亡组(9例),以探索SLE合并血流感染患者短期死亡(诊断血流感染后30天内死亡)的预测因素。2.收集入院时SLE患者人口学特征、临床特征、血流感染相关临床资料及相关实验室数据。其中SLE疾病活动度用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2000(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Disease Activity Index 2000,SLEDAI-2K)进行评估。3.对上述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获得SLE合并血流感染患者的病原学特征,筛选出SLE患者合并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短期死亡的预测因素,并基于筛选出的危险因素构建预测SLE患者发生血流感染的风险矩阵模型。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39例血流感染患者,共分离出40株细菌(1例患者发生复发性血流感染),其中26株(65.0%)为革兰阴性细菌。最常见的两种致病菌分别为大肠埃希菌(16,40.0%)和金黄色葡萄球菌(5,12.5%)。共有20(50.0%)例社区获得血流感染、7(17.5%)例医院获得血流感染及13(32.5%)例健康服务相关血流感染。8(20%)例患者有明确的原发感染部位。共分离出9(22.5%)株耐药菌,其中,产ESBL大肠埃希菌7株、铜绿假单胞菌2株。2.SLE患者并发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是SLE病程>4年(OR 2.469,95%CI 1.065-5.722)、SLEDAI-2K 5~9分(OR 5.155,95%CI 1.031-25.767)、SLEDAI-2K≥10 分(OR 11.767,95%CI 2.179-63.537)、糖皮质激素(下文简称激素)>7.5,≤30 mg/d(泼尼松等剂量)(OR 3.739,95%CI 1.193-11.716)、激素>30 mg/d(OR 4.225,95%CI 1.209-14.769)、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AIHA)或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TTP)发生史(OR 4.777,95%CI 1.026-22.238)。基于上述危险因素构建风险矩阵模型。3.SLE合并血流感染患者短期死亡率为23.1%。不同发病场所(社区获得、医院获得、健康服务相关)的血流感染患者30天内总体生存时间分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29),其中健康服务相关血流感染组较社区获得血流感染组相比生存时间更短(P=0.015)。而,不同激素剂量组(≤7.5 mg/d、>7.5,≤30mg/d、>30 mg/d)总体生存时间分布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213)。结论1.SLE患者血流感染的常见致病菌为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2.SLE病程>4年、中高疾病活动度(SLEDAI-2K>4)、中大剂量激素(>7.5 mg/d)及AIHA/TTP发生史是SLE患者并发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3.健康服务相关血流感染是SLE患者短期死亡的不良预测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