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han0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好发于育龄期女性、以多系统受累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免疫系统紊乱及免疫抑制药物的应用,SLE患者容易发生各类感染。其中,血流感染是SLE患者和临床工作者面临的巨大隐患,其死亡率高,并可导致疾病复发、住院时间延长及住院花费增加等问题。明确发生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死亡预测因素有助于改善SLE患者的预后。风险矩阵模型是一种可视化风险评估工具,可对结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进行综合评估。在风湿病学领域中,该方法已成功用于预测类风湿关节炎是否为难治型及发生快速影像学进展的可能性。目前,国内外关于SLE患者合并血流感染的研究较少,且尚无关于风险矩阵模型用于预测SLE患者并发血流感染可能性的报道。目的1.总结SLE合并血流感染患者的病原学特点。2.探索SLE患者发生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血流感染发生的风险矩阵模型。3.探索SLE患者发生血流感染后短期死亡的预测因素。方法1.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病例组为合并血流感染的SLE患者(39例),对照组为未合并感染的SLE患者(120例),以探索SLE患者发生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第二部分,将39例合并血流感染的SLE患者按照诊断血流感染后30天内生存结局分为生存组(30例)和死亡组(9例),以探索SLE合并血流感染患者短期死亡(诊断血流感染后30天内死亡)的预测因素。2.收集入院时SLE患者人口学特征、临床特征、血流感染相关临床资料及相关实验室数据。其中SLE疾病活动度用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2000(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Disease Activity Index 2000,SLEDAI-2K)进行评估。3.对上述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获得SLE合并血流感染患者的病原学特征,筛选出SLE患者合并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短期死亡的预测因素,并基于筛选出的危险因素构建预测SLE患者发生血流感染的风险矩阵模型。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39例血流感染患者,共分离出40株细菌(1例患者发生复发性血流感染),其中26株(65.0%)为革兰阴性细菌。最常见的两种致病菌分别为大肠埃希菌(16,40.0%)和金黄色葡萄球菌(5,12.5%)。共有20(50.0%)例社区获得血流感染、7(17.5%)例医院获得血流感染及13(32.5%)例健康服务相关血流感染。8(20%)例患者有明确的原发感染部位。共分离出9(22.5%)株耐药菌,其中,产ESBL大肠埃希菌7株、铜绿假单胞菌2株。2.SLE患者并发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是SLE病程>4年(OR 2.469,95%CI 1.065-5.722)、SLEDAI-2K 5~9分(OR 5.155,95%CI 1.031-25.767)、SLEDAI-2K≥10 分(OR 11.767,95%CI 2.179-63.537)、糖皮质激素(下文简称激素)>7.5,≤30 mg/d(泼尼松等剂量)(OR 3.739,95%CI 1.193-11.716)、激素>30 mg/d(OR 4.225,95%CI 1.209-14.769)、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AIHA)或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TTP)发生史(OR 4.777,95%CI 1.026-22.238)。基于上述危险因素构建风险矩阵模型。3.SLE合并血流感染患者短期死亡率为23.1%。不同发病场所(社区获得、医院获得、健康服务相关)的血流感染患者30天内总体生存时间分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29),其中健康服务相关血流感染组较社区获得血流感染组相比生存时间更短(P=0.015)。而,不同激素剂量组(≤7.5 mg/d、>7.5,≤30mg/d、>30 mg/d)总体生存时间分布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213)。结论1.SLE患者血流感染的常见致病菌为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2.SLE病程>4年、中高疾病活动度(SLEDAI-2K>4)、中大剂量激素(>7.5 mg/d)及AIHA/TTP发生史是SLE患者并发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3.健康服务相关血流感染是SLE患者短期死亡的不良预测因素。
其他文献
为了满足未来第五代移动通信对空口波形的更多要求,如更低的带外泄露、更灵活的参数配置和支持异步传输等。华为公司提出了一种基于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
随着科技的进步,真空电子技术领域迎来了广泛的创新。输出频率由微波频段迈向太赫兹频段,输出功率由kW量级攀升至GW量级,电子效率不断提高。集成度高的微波功率模块、体积紧凑的真空微纳电子器件相继问世,真空电子技术同当代高新技术的联系更加紧密,正在向高功率、高效率、小型化、多样化发展。近年来,磁控管领域也涌现出了许多新的创意,平面双频重入式磁控管即为其中之一。横向拉长的阴极和阳极结构带来了更好的热稳定性
目的临床上,周围神经损伤后的轴突生长不仅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是目前面临的难题。周围神经损伤后,主要表现为轴突连续性的中断,导致了神经炎症反应和神经轴突信号传递的缺失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也为现代娱乐产业的繁荣提供了基础条件和必要支持。伴随直播走红的土味表演—“喊麦”进入大众视野,一直以来“喊麦”饱受争议,
鸦片战争前后清政府的内外交困与西方列强的肆意妄为形成了鲜明对比。鸦片战争的失败促使了魏源的思想转向,坚定了魏源要求进行变革的决心。魏源认识到要使中国走上独立富强
行人再识别指的是将“探测”相机中一些感兴趣的人与从其他“探测”相机所捕获的感兴趣的行人候选者形成的大集合进行比较,寻找与“探测”相机视图中感兴趣的人属于同一目标实体的对象。现有的行人再识别方法主要可以归纳为两大类:一类重点关注特征表示方法,改进底层特征来更好地描述行人的体貌特征;另一类重点关注距离度量算法,来减少一个行人不同特征之间的差距。很多的现有方法利用全局特征作为行人的特征描述子,这样的特征
近年来,多传感器信息融合估计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广泛应用于移动机器人,智能电网等领域,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WSNs)的分布式融合估计问题已经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例如,移动机器人追踪,多传感器三容水箱液面估计以及温室区域温度控制估计等实际问题都是基于分布式估计或融合估计理论的.然而基于WSNs的融合估计框架中,由于网络的介入使得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会受到时延和丢包等网络诱导特征以及恶意的网络攻击等
目的:研究六味地黄丸含药血清对Aβ诱导SH-SY5Y细胞的自噬影响及其机制,探讨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机制及补肾填精法的作用机制,为阿尔茨海默病的防治提供实验依据。材料与方法:
普适计算作为一种以人为中心的计算模式,它能够紧密地结合人和周围的物理环境,构建计算和通信无所不在的环境,通过智能化的人机交互方式主动地提供人们所需要的计算能力和信
本文以一组非完整约束的轮式移动机器人为研究对象,研究多机器人系统的领航-跟随编队机制。多机器人编队系统存在匹配不确定性和非匹配不确定性,本文利用微分积分终端滑模控制方法处理系统匹配不确定性和轨迹跟踪;通过扰动观测器来弥补非匹配不确定性的影响。本文分析了单机器人的运动学模型,通过建立全局坐标系,建立单机器人位置与速度之间的运动关系。考虑机器人处于现实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会受到系统摩擦、噪声和外部干扰等